第10版:民生·教育

“唯论文”的牢笼仍待突破

朱英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2月10日   第 10 版)

没有文章就无法毕业、无法入职、无法晋升。发表或灭亡。曾几何时,不少师生受困于种种发表论文的枷锁之中,校园内,踏实做学问、耐心解问题的良性学风受到挑战。

在唯有论文发表才是“王道”的评价指挥棒下,不少师生为发表论文花钱、找关系……可谓是穷尽脑汁。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学术功利化浮躁化、创新创造动力不足、违背人才成长规律、侵蚀学术风气、污染学术生态等系统性危害。

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治理“唯论文”等问题,如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为“破五唯”奠定了政策基础;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等等。

在系列政策的有序推动下,高校也在积极转变自身的评价体系。部分高校还主动降低对师生发表SCI、CSSCI或核心期刊论文的要求,弱化高校评价中论文的刚性指标。

与此同时,为遏制“唯论文”现象的蔓延,高校还解锁了不少既保证科研质量,又能有效考评的好办法。在采访中,一位教授向记者介绍,“过去有教师为早日评上职称,会把很多科普性质的小文投在核心期刊上。一篇文章就几百字,但是按照期刊的级别标准,你必须给他算科研成果。他能一下子给你列十几篇,其他教师根本无法与之竞争。而现在我们广泛实行‘代表作制度’,以引导教师沉心科研、产出精品。”

除此之外,同行评价制度、匿名评审制度等关注论文质量的评价体系也在持续完善中。然而,若想进一步减少科研工作者的论文产出压力,为全社会积极营造创新有利环境。还应特别关注对师生及科研工作者评价之外的评价,如对高校的评价体系等。

“高校C刊发文数量排行榜”等是否为高校评价必设指标?所有学校是否应在同一指标下“应榜办学”?可否再为学校考评松松绑,给予学校更多自主探索空间,以鼓励各高校立足自身优势,实践特色办学,以促使各高校百花齐放,让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知识供给的坚实力量。当然,其中一些问题已在国家的有力推动中被逐一破解,但还有些问题正待我们每一位实践者应答。

2024-12-10 朱英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1371.html 1 “唯论文”的牢笼仍待突破 71,37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