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教育

“我呼吁要为学生创办学术期刊”

——对话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姜亚军

本报记者 朱英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2月10日   第 10 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面临怎样的现实与挑战?应如何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性?本期教育专版从青年学生论文说起,予以关注。

——编者

2023年,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姜亚军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递交了一件《关于创办面向大学本科生的学术期刊的提案》,呼吁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并从学生本科阶段开始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是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现形式,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我们目前缺少专门为本科生举办,展示其科研成果的学术期刊。”在姜亚军看来,高校应在多方面实践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如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组,以及在教师引导下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等等。

“学术期刊的举办是其中的必然之举。”基于长时间的一线实践及调研,姜亚军发现,学术论文的发表是激励学生参与科研、热爱科研、走进科研的重要因素。“当下,我国高校中参与教师科研团队的本科生数量还非常有限,能在老师指导下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更少。而对于有幸进入科研实践的本科生来说,若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顺利实现学术论文的发表,对他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将会是莫大的鼓励,也将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现在来看,这毕竟是非制度性的、是少部分的。我们需要让更多本科生有机会了解科研、爱上科研。要将有潜力成为科研人员的‘分母’做大。为提升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培养出更多科研‘苗’。”姜亚军说。

最近一段时间,姜亚军作为专家参加了几所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打开评估参照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只见审核一级指标“教育教学水平”中的“审核重点”中明确写着: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

评估体系中虽已将论文数量作为衡量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却缺少专门面向本科生群体创办的学术期刊,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姜亚军坦言:“即使一所很不错的高校,在此方面依然有突出的短板,因为有机会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本科生还是少数。这很不利于学校完成对审核评估的整改工作。”

在保研、深造等多方压力下,姜亚军还发现,不少学生对发表学术论文极度渴求。“我们若不能给他们建设一个公平有序的平台,许多‘投机取巧’的行径就会自然出现。”姜亚军举例介绍:“如很多学生在申请国外的硕士研究生入学机会时,都需要向申请学校递交材料,以佐证他们具备科研能力。但由于我们无法为更多本科生提供发表论文的机会,很多学生在担心竞争不利的背景下,便会选择花几万元的费用委托一些市场机构,代他们走些‘捷径’,以完成科研成果证明。”

“因为缺少平台、缺少机会而倒逼衍生的种种非良性竞争,极不利于高校营造积极创新风气。一方面,有的学生会花很多心思去依靠老师资源、社会资源以获取学术论文发表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其他的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也普遍偏低。”姜亚军感到颇为忧心。

“不只是本科生,研究生也需要更公平、开放的学术成果展示平台。”姜亚军表示,现阶段研究生群体在学术论文发表上也存在一定困难。“不少研究生为了毕业条件达标,会选择花钱投刊物。而一些刊物为盈利,也经常会大规模地刊发此类文章,甚至还将学生本就篇幅有限的论文再删减至半,以增加每一期刊物的文章承载量。”

“要给予科研初学者们更多机会,让他们有动力去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甚至创新。”长期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姜亚军以高等教育强国为参照,列举英美等国均有不少面向本科生的学术期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举办的此类刊物多达200多种,且规模还处于递增趋势。”

“科研明星曾经都是科研新星,都是从学生起步。”姜亚军还表示,从国际学术体系的话语权角度来看,如果一直不搭建专门面向学生群体的学术期刊,也将对我国学生在国际上的学术认可度,以及我国的学术话语权产生不利影响。

“在我国,也有一些期刊做得不错,他们面向博士生或青年学者开设了专栏。”姜亚军列举了一些期刊的好做法。同时指出不少刊物也有自己的无奈,“因为它们也存在自己的评价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被引率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难免会更倾向一些学术名家,以提高自己期刊的影响力、被引率。”

“当然,我们要厘清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创办学生的学术期刊是为了引领学生更理性地认识科研、更有序地开展学术训练,为科研初学者提供一个更公平的成长环境,从而为我国基础研究培养更多后备人才。而绝非要为‘唯论文’这一不良学术生态的蔓延创立新的战场。”姜亚军强调,“不能因噎废食,也绝不要背本趋末。”

2024-12-10 本报记者 朱英杰 ——对话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姜亚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1370.html 1 “我呼吁要为学生创办学术期刊” 71,37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