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我们要在实践中顺应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潮流,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引导各民族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为此,建议:
在民族地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在教育体系中,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学习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在各级学校开设相关文化课程;也可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有形有感有效建设美好精神家园。深入挖掘各民族地区红色故事,积极收集和整理红色故事素材,用于不同的传播场景,让各族群众在体验红色文化时“有址可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做”,在沉浸状态中升级体验,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变化。
加强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及音乐作品创作。挖掘当地广为流传的原生态歌曲,创作群众有共鸣、朗朗上口的现代精品力作,创造更多机会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鼓励民族地区青年文化传承人开放式学习。在城乡建设规划、重大活动中,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的优秀书籍、网络艺术作品,大力普及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采取“短视频+直播”的宣推方式,将新媒体平台“用户”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粉丝”。民族工作可顺应新的传播趋势,发动政府、媒体、达人、公众多元主体力量,联动新媒体平台创新开展宣传推介,以优质资源塑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名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