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京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重点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从现实的对象化活动即生产实践活动出发,解释世界及人的存在,强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始终处于运动发展之中。回溯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剧目是创作生产各部分互相作用、运动联系的最重要成果,深刻蕴含了中国特色艺术道路的历史规律。一路风雨兼程,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京剧剧目灿若星河,挖掘、整理、改编、上演这些优秀剧目,对推动国粹艺术实践意义重大。
京剧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贮藏进固态光盘、录制成数字影像,运用现代媒介推动了创新传承,究其艺术本体的蓬勃发展还需回到舞台,充分发挥实践属性。
2024年初,剧院围绕三个演出团的常演剧目开展调研发现,三个团的常演剧目高度重合,重复率超80%。国家京剧院是拥有完整配置的国家级院团,已然面临常演剧目匮乏的问题,各地方院团更普遍存在这一问题。
京剧艺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顶峰时期,演出剧目曾高达3000多出,剧目资源何其丰富!我们应珍视历史长河中宝贵的“遗珠”,集中力量推动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上演,激活“剧目”这一活头源水。
为此建议:组织结构方面,国家京剧院成立优秀传统剧目传习所,协调艺术资源、遴选师资教授;资金方面,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剧目的挖掘整理;传承方面,在非遗传承人传授个人技艺的同时,增加资金用于优秀传统剧目的传承,做到以人传戏、以戏传人;演出方面,推出优秀传统剧目展演和巡演品牌;理论方面,加强对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的史料研究。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