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我随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推动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题视察团到四川省视察,来到广元市,开启了经蜀道、剑门关入阆中的行程。
上一次来广元是1998年,考察国家名城和风景区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这一次来,又别有一番新的体会。随行的有著名作家阿来,他曾经带着杜甫和岑参的入蜀诗“行走”蜀道,解读杜甫和岑参,引起广泛关注。能跟他一起再次入蜀,行走古蜀道,莫名兴奋。
翠云廊,是古代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古蜀道的重要路段,有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翠云廊的入口处立有张飞植柏铜像,旁边是古柏博览馆。博览馆很有特色,屋顶盖有茅草,是一处干净利落、古香古色的乡野小院。在博览馆了解了古柏的情况,就开始行走翠云廊。为了保护古树名木,古树守护者们把每棵古柏都建有围栏;为了游人参观,古蜀道还重铺了石板路面和台阶。如今来翠云廊的游客越来越多,古树古柏的历史文化也越来越被广泛传播弘扬,这些历经千年沧桑的古树,在时光流转之间,留下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出翠云廊,入剑门关。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无数诗人墨客“拜倒”在剑门关下,或咏诗,或作文。大概他们到此已是人困马乏,望关兴叹!汽车盘山开到隧道口,我们穿过林间小路很快走到关下,仰望石山垭口,险关依旧,有石级而上,并不觉得难。入关则地势平坦,有姜维石像提醒此地曾经是军事要塞。在剑门关附近没有名人留迹的摩崖石刻,这里关外石壁太险,关内沙石疏松。想想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岑参“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杜甫“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的样子,大概是不会停留,而是直接找驿站歇息去了。剑门天险作为标志性名胜,由此表明行者已真正进入蜀中,其后便是一马平川,行者的心情也欢快起来,“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杜甫诗)
剑门关所在的剑阁县城,于2003年由剑门关南边的普安镇迁往关北的下寺镇,相距33公里。早上的公鸡打鸣声抑扬顿挫,街上到处可见餐馆名“某某豆腐宴”。剑门关豆腐是剑阁县特产,可以制作出200多个品种的菜肴。相传剑门关豆腐始于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在汉中被魏将钟会、邓艾打败后,退守剑门关。地方官让百姓家家磨豆腐犒赏士兵,以豆渣喂养战马,待兵马体力恢复再战,最终大败敌军,一解剑门危急。这一历史故事为剑阁关豆腐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使其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夜宿广元市,被凌晨清澈的火车鸣笛声吵醒。广元市古称利州,位于嘉陵江和金牛道交汇之处,金牛道是长安入蜀到益州(成都)的交通主大道,东南支路普安镇到阆中与米仓道连接,可谓交通要冲,素有“川北门户、蜀道咽喉”之称。广元市地处川陕甘交界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与成都相比,秋季气候更干燥些,饮食麻辣味偏温和些。这里水质很好,蚊子很少,是避暑疗养的好地方。嘉陵江边布有彩灯,9月1日是广元女儿节,据说是因武则天而设,其母杨氏当年感龙孕而生武则天,说明出生不凡。又有袁天罡看相一说,让老百姓相信武则天当女皇是天定。“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成为当地的习俗活动。考虑到正月太冷,1988年改为9月1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招商引资是节日的主角。还有剑门蜀道诗歌节,两年一次,逢奇数年举办,向全国征集诗歌。
从剑阁到阆中,古蜀道骑马需要几天的时间,新蜀道乘车前往只需两个小时。阆中市天宫院镇,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南20里,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晚年先后来阆中定居,在这里择地观天、著书立说,天宫院正是为纪念他们而建,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古城历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历代王朝先后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走在街道上,原居民安居乐业,游人熙熙攘攘;站在中天楼上,远看整个古城,只见青瓦白墙错落有致,远处的多层建筑和江对岸的高层建筑与周围山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古今交融的独特景致,共同讲述着阆中的故事。
汽车行走在川北大地,一路南下,在绵竹年画村驻足。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的发源地,它依托年画文化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据了解,绵竹年画村现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年画艺人30余人,年画从业人员500余人,专业年画画坊10余家,开发传统年画及衍生产品1000余种,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示要求,以“文创社区+大师坊”为载体,通过“五干一分”(推介部门干、平台支部干、培训协会干、市场公司干、订单村民干,收益大家分)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一套年画产、供、销的全产业链模式,打造乡遇画里·文创社区,2023年旅游收入6.7亿元,年画产品销售4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8万多元。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他们还将年画文化与德孝文化、农耕文化有机结合,有效带动乡风文明,形成了“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德孝记心头、致富有盼头”的社区氛围。在这里,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都有年画,年画文化已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的典范。
随行一路向南,在三星堆博物馆,我们欣赏到了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了解了数千年前中国先民留下的灿烂文明成果,震撼无比!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2019年以来,在三星堆遗址的同一地点新发现3至8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精美文物上万件,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价值内涵,证明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反映了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的紧密联系,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总体特征的有力见证,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
视察的最后一站是三苏祠,也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这里不仅是苏家的祖宅,也是一座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圣地,更是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三苏祠,能够深刻感受到三苏的博大精深。苏洵的严谨治学、苏轼的豁达人生、苏辙的沉稳内敛,都在这方寸之间得到了完美的体现。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视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