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我们真切地听到,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角响彻神州大地。
作为新闻出版界别的委员,我对与文化领域相关的改革内容尤其关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决定》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为“七个聚焦”之一,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让我深感振奋,同时也觉责任重大。
《决定》指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读到这一段,我不禁想起两年来我一直在做的关于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调研。
之所以这么关注长城,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而且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当然,也是因为我的单位与长城有一段特殊情缘。
1984年,针对文保资金严重匮乏的问题,我所在的北京日报社联合首都多家单位发起了“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的社会赞助活动,这也是我国首次利用社会集资的形式修复国家重点文物。一声召唤,应者如云,掀起全国乃至全球华人保护长城、修复长城的热潮,并且极大地激发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八达岭、慕田峪等长城的修复进程得到有力推进。
40年过去,这项活动激发的爱国情、长城情延续至今。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在调研的基础上提交了提案,建议拓展长城修缮的资金渠道,增强全民保护长城的意识,扩大长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今年6月初,我牵头策划了“沿着长城看中国”大型采访活动,联合长城沿线其他14个省区市的党报集团,联合推出融媒体产品,反映长城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面的成就,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对长城的保护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长城修筑延续了2000多年,总长度2万多公里,保护难度可想而知。比如,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城保护员基本到位,有的地方甚至一公里就有一位。大部分地方都搭建了长城保护App,配备了无人机和固定监控探头等设备,但各地的长城数字信息还未实现联网,如果未来能规范、统一利用这些信息,或许能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长城修缮方面,各地长城的建筑形制多样,修缮中对工匠的技法有一定要求。目前有些地方对长城修缮技法的传承还需进一步加强,比如有的技法已失传,还有一些老工匠已经七八十岁干不动了,建议在推进长城本体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长城修缮技法的普查和传承。
在长城文化传播方面,要深入发掘长城文化多元内涵,推动形成完整的宣传展示体系,进一步丰富长城相关文创产品……
如何更好地保护长城是一篇大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高质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珍爱、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