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是美育工作的文化沃土。”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表示,以美育教育为载体,不仅能够拓宽非遗传承的有效渠道,为非遗传承活化增添内生动力,也能持续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技艺,田静于2018年出资在云南省建水县打造了一座占地4500平方米的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免费对外开放传习技艺。
在多年探索实践中,田静认为,类似传习工坊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保护与传承传统技艺,为行业储备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赡养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当地中小学校可以加强与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工坊的联系,开展联合教学,将非遗融入美育、德育体系形成教学合力,推进非遗课程在学校的普及和持续发展,让孩子们认识本土文化、爱上本土文化,未来成为家乡建设的主力军。”田静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田静提交了《关于将“非遗”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提案。田静表示,学校美育是全面促进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对青少年学生正确树立审美观念、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建水紫陶为例,它不仅是陶器,而且还有书画,是陶器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有机结合。”田静说,对老师和孩子们来说,学习非遗技艺是一项综合的美育体验。
为此,田静建议,设置非遗专门课程,让孩子们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各地区尤其是乡村地区应加强研究,做好相关课程的设计、设置,同时结合本土代表性非遗项目,充分挖掘本土教学阵地,吸纳社会资源,开设校地课程或特色课程,丰富美育教育资源。”田静说。
“非遗美育有别于传统教学,更应强调实践教学和活动开展。”田静认为,应加强非遗与思想品德教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贯通教学,通过大力开展非遗通识教育、手工体验、文化鉴赏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