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慈善周刊

用“一小时”,许乡村孩子一个灿烂童年

——芭莎公益慈善基金美育公益项目助力乡村儿童圆梦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23日   第 09 版)

在芭莎美育公益项目的支持下,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豪山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组成了“蒲公英合唱团”。 (芭莎公益慈善基金供图)

6年时间,每天课后1小时,美育能给乡村孩子带来什么?近日,芭莎公益慈善基金走进多所乡村学校,探访美育之花在乡村的绽放。

从最初的4所乡村试点学校,到如今的560余所乡村项目学校,6年间,芭莎公益慈善基金通过开展“芭莎·课后一小时”“致美计划”等美育公益项目,长期持续地通过审美教育、心灵教育、思想教育等,让乡村孩子们拥有了一个更加快乐、全面发展的童年。

“美育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另一面”

暮春的清晨,阳光洒在贵州省黔西市金碧镇折坤村刚刚灌过水的稻田上,犹如明镜,倒映着斑驳的树影。微风吹拂,田野两旁的野花轻轻摇曳,农民们正忙着春耕插秧,构成一幅乡村美景。

不远处,一位少年盘坐在田野中,嘴里叼着根狗尾草。他手拿画笔,用五颜六色的颜料在画板上涂涂抹抹,不一会儿,眼前的风景便跃然纸上。

少年名叫义杰,是折坤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风吹稻田、山头日落、袅袅炊烟,从小生活在乡村的义杰,对画画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奶奶做饭时烧完的木炭成了他最初的“画笔”。“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每幅画填满颜色。”义杰说。

2020年,义杰所在的学校成功申请芭莎公益慈善基金“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从此,他不再需要为画纸和颜料发愁,专业的线上美术课程让他进步飞速,生动的色彩和灵动的光影让他的作品充满温度和力量。

4月中旬,在“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创办6周年之际,项目组走访了多所项目校。在义杰家中,他将彩绘作品《柿柿如意》送给了“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发起人沙小荔。作品中生动鲜活的表现力让在场的每位项目组工作人员都夸赞不已,也让他们更坚定了让美育公益项目在乡村生根发芽的信心。

义杰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隔辈养育常让他感觉孤单,这也是村里大多数孩子面临的境况。

“我能感觉到他们心里有很多想法,但不擅长表达。”折坤小学教师龚占巧仍记得自己11年前刚到学校时的情景,“只要一有眼神接触,孩子们就会迅速低下头。”

自从美育公益项目给学校带来了美育课程,龚占巧发现,艺术的种子很快在孩子们心中“发了芽”,“唱歌、绘画、作诗、手工……孩子们的兴趣各不相同,但他们想说的话都藏在作品里,这也成了让他们觉得更舒服的一种表达方式。”

对孩子们来说,芭莎美育教室是专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

“除了一小时的上课时间外,平时教室的门一直是打开的,孩子们可以在里面看书、画画、做手工等。”龚占巧经常能在这片小天地看到孩子们忘我创作的情景,“美育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另一面。”

与美相伴的,除了快乐,还有自信和梦想。

数据显示,“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发起6年间,已在21个省区市的560余所乡村学校改造芭莎美育教室并投入使用,累计受益师生逾29万人。通过在美育教室中开展美术、阅读、音乐等分级美育课程,孩子们的课后生活得到了补充和丰富。

这些年,包括义杰在内的很多乡村孩子屡次在省市直至全国美育类比赛中斩获佳绩,很多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美育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润物细无声’。”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发起人沙小荔说,“希望美育可以帮助孩子们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美好、从自然中洞见本质,而这些发现会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成为照亮他们的光,带给他们勇气和力量。”

让乡村的美育实践有根有魂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应举镇的柳园小学近日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画展,主题为“画说古诗”。孩子们的每幅绘画作品背后都附着一张写有诗歌名字的小卡片,参观的家长、同学们互相猜得起劲儿。

“小桥流水、白墙青瓦、垂柳绿荫、烟雨蒙蒙,一幅幅诗意江南的景色被呈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年来,柳园小学校长刘晓建常因美育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而感动,“我们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基本都没出过远门,更别说千里之外的江南了。但手中的画笔赋予了他们无尽的想象力,为他们打开了山外的世界。”

“开始时不知道美育课从何下手,是录播课、直播课等现代教学技术,帮助我们渐入佳境。”柳园小学美育教师曹宁宁笑着说,“网络‘双师’课堂不仅让我们心里有了底,孩子们也很开心,每次都会热情地和直播老师打招呼。”

“美育课程让年轻老师们有了更大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刘晓建说,“在芭莎美育公益项目引进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学校有了社团、画展、艺术节,孩子们明显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通过美育公益项目的开展,我们发现了这样一批学生,他们文化成绩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在美育方面很有天赋。”曹宁宁说,“这样的天赋也让他们开始变得自信,更加愿意表达自己。”

“我们不是要培养艺术家。”曹宁宁说,“我们是想让孩子们知道,人生是旷野,而不是单一的轨道。童年理当是一场彩色的梦,即使生活在大山深处,也同样拥有放飞梦想的机会。”

“乡村不是美育的洼地,而是高地。乡野风光本就像一盘打翻的调色盘,丰富的自然资源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这是很多美育老师共同的感受。

“美育活化了乡土文化传统。”让乡村美育更好地吸收本土资源,是刘晓建对美育未来的期待。“比如我们这里的金银花有着上千年历史,从它的种植、生长,再到摘取、烘干、装罐,都具有非常典型的本土意义,天然地能够和美育进行结合、联系。”

在刘晓建看来,美育并不是一个单箭头、单方面的事情,它和各个学科、各类知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增强对本土及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能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让乡村的美育实践有根有魂,才能行稳致远。”

“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乡村的孩子们需要属于自己的美育,除了激发孩子们感受美的能力外,激发更多乡村美育教师的活力和潜能也同样重要。”芭莎美育公益项目开展6年来,这是芭莎公益慈善基金负责人陈怡最大的感触。

每年暑期,芭莎公益项目组会面向全国上百所项目学校招募乡村老师,共同参与乡村教师美育能力提升暑期研习营。“希望携手更多乡村一线教师,共同提升美育能力及教学能力。”陈怡说。

研习营中,通过艺术共创、主题研学、学科融合、分组实操等环节,乡村教师们亲身感受着美育实践乐趣的同时,也学习了更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艺术共创分享会上,授课老师还会鼓励乡村教师们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造。

“除了线下活动,我们也会经常开展线上教师培训。每年年底还会举办‘年度美好征集’和‘优秀美育教师评选’活动。此外,我们还多次举办‘乡村校长访学’活动,交流探讨更多好的经验做法。”陈怡说,“只有乡村一线教师们的活力和潜能充分被激发出来,他们才能更好地带着孩子们开启一场场美育探索之旅。”

6年时间,芭莎公益美育项目从改造一间美育教室到开展丰富科学的定制化美育课程,再到为乡村美育教师赋能,“我们如今已经进入3.0时代,希望能够为乡村地区美育教学体系建设提供更多元的支持。”陈怡说。

公益需要“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持续关注着来自社会的点滴力量,多次联动社会爱心人士(团体),打造“假如陪伴有形状”“2023·安仁立冬合唱节”“童画改造计划”等多平台线下公益倡导活动,号召更多人有爱、有序、有益地参与乡村美育活动,为孩子们送去爱的讯息。

“美育所要抵达的,不是某一个终点,而是每一步成长、每一次蜕变,那些细微的变化,汇聚成了孩子们拥抱未来无限可能的源泉。”陈怡表示,未来期待携手更多乡村学校,共同为乡村儿童带来更多美育资源,共同见证美好与改变的发生。

2024-04-23 本报记者 郭帅 ——芭莎公益慈善基金美育公益项目助力乡村儿童圆梦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891.html 1 用“一小时”,许乡村孩子一个灿烂童年 60,89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