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

在春节礼俗中,传承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本报记者 朱英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07日   第 09 版)

你记忆中的年味儿是怎样的?春节将至,你是否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又是如何跟随长辈们学习过年习俗的?

“小时候,春节前后的那段时光,我总是跟在母亲身后感悟民俗风情。例如,在腊月二十四,我们纳西人必须要做好三件事:首先,要做好个人卫生,不能穿脏衣服进屋子。再者,要到山上摘一颗细长且带松针的松树枝桠,用作打扫工具;同时,还要在房屋前后‘填土’,将过去一年来房子周围被动物们啃噬出来的洞穴覆平。”在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白庚胜的记忆深处,“年的味道”饱含着母亲勤劳的身影、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中国人骨子里对“神灵”的尊重与敬畏。

“单就腊月二十四这一天里,我们必须完成的几件简单习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背后饱含着的教化意义。例如,我们会选择松树用作打扫工具,原因在于,中国人对‘正直’‘挺拔’的向往;我们选择打扫干净自己和住所,在于中国人对‘整洁’‘勤劳’的追求。”

在白庚胜看来,正是每年春节前后的这些“仪式感”,让自己学习了如何为人处事,更促使自己形成了对时间更替轮转的敬畏之心。“这些习俗,带领我们从时间、空间的不同维度出发,为新一年的到来做好准备。它极具象征意义,促使我们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面对新生活。”

时间流转飞逝,今天,生活质量的飞速提高,信息科技的快速普及是否意味着曾经的节日习俗已经“落伍”?要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白庚胜没有直接回应记者的提问,却转而向记者介绍了这些习俗背后的“中国人的精神故事”——“为什么老百姓在腊月二十四要这样做?因为在民间这一天是被视为送‘灶王爷’的,而灶王爷要上天去帮助人们给玉皇大帝报平安。故老百姓要干净整洁地送这位饱含人间烟火的‘神灵’上天报信,而后再在除夕那天,将带着玉皇大帝保佑与祝福的灶王爷接回来。”

时代和认知的确已然转变,但中国传统文化背后所蕴藏的教化意义不能被遗忘。“今天看来,这些灶王爷、玉皇大帝的故事都是迷信的。但就是这样的价值逻辑影响了我们中华儿女几千年。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蕴藏了中国人勤恳、努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自然敬畏的真善美特质。不管时光如何流转,年俗背后的这种精神仍需要大力弘扬。”白庚胜语重心长地说。

“现在很多老百姓都住在高楼里。每天都在‘过节’,每天都穿着新衣,不用‘填土’,也不用等着某一天才能去打理自己。时代变了,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过往的那些习俗,无论是作为乡愁记忆,还是作为我们的精神供给都不应该被遗忘。”新时代新民俗。我们应该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采访临近结尾时,白庚胜铿锵有力地讲道:“‘固步自封’或‘数典忘祖’这两种表现我们都要避免。要引领青年一代、老百姓以宽广的胸怀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对节日习俗的温习中,领悟先辈们的智慧,如对时节的精准把握、对生活生命轮转逻辑的尊重,等等。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发扬出去,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

2024-02-07 本报记者 朱英杰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198.html 1 在春节礼俗中,传承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57,19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