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湖里区的江头公园内,有一组特殊的石刻,展现的是一名官员正在升堂断案的生动场景,其人物石像目光坚毅,背后的石刻屏风上均为莲花纹样,寓意着秉公执法、高风亮节。这位官员名为池浴德,是明代著名的廉吏清官。
池浴德(1539年—1617年),字仕爵,人称明洲先生,明代厦门同安县嘉禾里中左所(现厦门湖里区江头街道)人,明嘉靖四十三年的举人,翌年考中进士。池浴德一生恪守“矢心天日,不负苍生”的理念,历任遂昌县令、南京吏部考功主事、北京吏部稽勋司、考功员外、考功郎中、太常寺少卿等职。所到之处以秉公行事、勤政清廉著称。
池浴德首次任职为浙江遂昌县的县令,到任时县衙积案300余件,狱中更是人满为患。池浴德到任后立刻处理堆积如山的案件,他先将所有案件依照年份、案情的轻重缓急汇编成录,分门别类进行办理,很快便将积案清理一空。此时一些平时受了冤屈而又打不起官司的百姓听说遂昌县来了一位公正贤明的知县,纷纷赶来申诉。池浴德都一一受理,并始终坚持办案分文不取,仅需百姓自己带半升米,做路上的干粮,即可结案安业。如此清风亮节之举,令他颇受百姓的爱戴,民间至此亲切地称池浴德为“池半升”。
池浴德办事公道,邻县遇到难办的事都请他去帮忙处理。当时土地兼并的现象极为严重,“浙中钱谷多被富豪干没,往籍难稽”,池浴德受委托到现场丈量田地,无一差漏,然后编成黄册,豪强受到压制,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后来,朝廷晋升池浴德为南京吏部考功郎,临行那天,全遂昌县的男女老少“前后绕拥”,赶来送行,争着来抬轿子,“环车而泣”。到了龙游县之后池浴德改乘船只,有“万人曳舟,三日不得去”,最后他只得半夜解开缆绳,悄悄离开。事后,老百姓自发集资在江边盖了一座石亭,名为“曳舟亭”,题有“江水比恩犹有底,溪云护石更无心”两句诗,可证池浴德勤政惠民的良好吏风。
在吏部任职时,池浴德清廉自律,从不收取不义之财,有不少人向他行贿求官,结果都受到严厉呵斥。初入官场时,他的父亲就时常告诫他,要勤廉清白。1570年,池浴德的父亲池杨去世,他从遂昌赶回去奔丧,他的母亲和伯父悄悄打开他的行李查看,里面只有一些碎银子。池浴德不仅为官恪守“俭勤清白”之训,卸任返回厦门后坚持“蔬食布衣,宴客不重肉”,常教导后辈“毋惹事,毋衣罗绮,毋想膏粱”。
池浴德曾有诗曰:“数茎菊绽香初远,百仞风高石亦寒。”正如他感叹的香菊一般,他的清廉家风也绽放于历史长河里,馥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