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913027亿元,同比增长5.2%。
中国新闻社当天在北京举行“国是论坛:2023年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邀请专家从宏观、消费、出口、金融、就业、房地产等角度对中国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认为,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做到了“稳中求进、稳中有进”,方方面面的指标都说明中国经济克服了诸多困难、挑战,取得了扎实的成果。“中国经济处在平稳回升、积极向好的状态。”“年初预期的GDP同比增长5%左右,这一目标实现应该没有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形势室主任郭丽岩的关注点在消费市场。她认为,消费是支撑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主要拉动力。总体看,前三季度,消费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七成以上。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有望在7%左右。从全年和未来走势看,物价已经触底企稳,后期将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预计四季度CPI同比涨幅将有平稳的小幅回升。
郭丽岩建议,供给侧要更好匹配消费升级的趋势,进一步支撑消费加快恢复。同时,除实物供给外,有关商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质量水平提升也是近年来消费市场的特色和亮点,是支撑高水平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应有之义。
出口方面,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周景彤预判四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将回升。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出口新动能优势持续加强,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二是第134届广交会境外采购人数明显增加。作为中国出口的“晴雨表”,广交会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三是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将对外贸提供支持。
周景彤认为,今年中国出口表现不俗。在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包括韩国、越南在内的多个国家前9个月降幅远高于中国。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比较完整,总体比较优势突出,出口商品的种类繁多,既有传统产业,也有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出口目的地下行压力加大,但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新型目的地出口增长较快。凭借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位势,中国出口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趋势不会改变。
最新就业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8774万人,同比增长2.8%。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在会上直言,这反映出就业形势开始稳定和转好。对此他提出六方面建议:一是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导向;二是从增量模式向存量模式转变,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和配置效率,重塑人力资本优势;三是通过提升抗风险能力来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四是解决劳动力供求错位、缓解各类结构性就业矛盾;五是健全多元化就业创业促进机制,解决重点群体就业难题,特别是大学生、农民工与城镇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六是提升劳动者收入,补齐权益保障短板,以稳定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