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民
1971年,启功先生接到通知,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编辑部报到,主要担任校点《清史稿》的工作。这段工作,按启功自述:“于是我迎来了‘文革’期间最稳定、最顺利、最舒心的一段时期。”由此,他与中华书局结下了不解之缘。
启功的著述,学术含量高,文字又畅通练达,是深受当时出版社关注欢迎的。譬如一部《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接受出版过程中,启功与责任编辑之间,关系和谐。对编辑提出的不论内容观点的问题,还是行文表述的意见建议,甚至小到一个标点,他都愿意充分考虑。据编辑记述,他在一封信中诙谐地说:“抗日时有一歌中有句云‘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拙稿中必尚有荒谬错处,敬请毫不客气奋笔直改,不必细致地赐予商量也。因改歌词中之‘鬼’字为‘稿’字,即请用大刀向拙稿错处砍去为荷!”还以汉语专业词汇加强:“鬼、稿双声,更有充足理由也!”
不仅认真如此,启功还宽厚体贴。中华书局是以古籍整理和研究为特色的专业出版社,这类著述学术专业性强,一般情况下印数较少,销售慢,经营利润也自然有限。他的《汉语现象论丛》出版后,考虑到这些方面,在编辑给他开稿酬时,他提出不要出版社支付现金,而希望把所有稿酬都用来买书。买来的书,少数送给他,其余几百册《汉语现象论丛》全数留在编辑室,以便赠送需要此书的专家或读者。后来编辑作文说:“我明白,先生是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中华书局分忧,支持中华书局工作啊!”
一个学者,他的学问不仅仅体现在纸面上,而应该是融会在精神骨髓中,并在现实中努力践行。启功的作为,就是这种精神及实践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