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校内教育提质增效、校外教育规范管理,最终促进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服务于儿童健康、家庭幸福、民族复兴是其核心要义。“双减”政策落地一周年之际,本刊特别请本报记者从全国各地了解“双减”政策实施情况,倾听教师、家长心声。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变化正在发生中,校长老师们负重前行,强烈渴盼家长能够同向同行。而部分家长尚纠纠结结,一方面为孩子生动活泼的发展愉悦,一方面生怕“自己不学人家学”,未来在应付考试时吃亏。中高考改革正在进行中,但相信无论怎么改革,考试依然会存在。问题是,孩子欢脱快乐地成长一定会带来学业成绩的下降吗?其实,越来越多的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神经科学研究都告诉我们,当孩子在多元活动中切换,大脑将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而面对未来丰富多变的人生,又岂止是高智商就足以应对?本期一线记者的报道提示我们,面对家长的教育科普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如何通过各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家长,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但无论如何,学校应该是影响家长观念转变的重要阵地之一。而从本期的报道中,我们喜见有家长在“家长教育课堂”中意识到,要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但也还有一些教师,一方面执行政策,不敢像以往一样布置繁重的暑假作业,一方面却在鼓励家长自行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这样形式主义的应对必然会让家长更加无所适从。这样的信息提示我们,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依然任重而道远。
而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以更系统的思维来审视今天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与时俱进,因为“双减”本身只是一个切入口,其背后是着眼于孩子健康成长、中华民族复兴的整个中国教育生态自上而下的重构:从体育法修订中将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到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对家庭和学校中重视劳动教育的强调;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将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到职业教育法修订中强调职业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同样重要的教育类型。我们看到,一个系统的指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和各类型人才发展的国家层面的制度环境已在强有力的完善中。
而当下,走在这个过程中的家长和教师,为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计,要与时俱进,与中央要求同向同行,多一些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盲从。
(贺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