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如何开创新格局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20日   第 10 版)

全国政协委员 武义青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依然是最大难题。由于河北省缺人才、缺技术,产业转移承接力不足,难以实现北京产业成功转移和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要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必须打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河北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河北省区域内无一所“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京津冀高等教育洼地。京津冀在校本科生规模分别是53.61万人、36.82万人、87.45万人;在学研究生规模分别是40.99万人、8.33万人、6.58万人。河北的本科生规模远超京津两地,而研究生规模严重落后于京津,缺乏产业协同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政策的创新突破,提升河北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后劲,推进河北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京津冀产业协同提供强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教育部、财政部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协同支持。教育部从政策层面明确京津部属高校精准实施对口帮扶河北省属骨干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借鉴对口帮扶西部高校的做法,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持与合作计划。财政部从资金层面支持设立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河北高校专项资金,集中资源建设与河北省属骨干大学的重点学科、优势专业、精品课程,实现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对标看齐。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从决策层面设立协调机制,会同三省市政府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领导小组,针对河北省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引导三地政府选择恰当的合作策略,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布局雄安新区、布局河北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工作部署,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向雄安新区疏解。需要着眼于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型升级布局优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疏解与河北相匹配的研究型高校、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优质资源;在京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校区整体搬迁、设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向河北疏解,扩大“985”“211”院校在河北的本硕博招生规模,优化河北高等教育资源结构。

对口帮扶,推进河北省高校优势学科高质量发展。借鉴对口帮扶西部高校做法,建立京津高校与河北省属骨干大学“学科对学科、学院对学院、专业对专业、课程对课程”的对口帮扶机制。围绕产业承接转移、创新要素集聚需求,开展重点学科、优势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对接,培养优秀学科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在高水平学科建设和博士学位点申报合作、实验室共建和实验平台共享、科研协同合作、重点学科对接等领域加强合作,实现河北高校重点学科、优势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协同共建,打造河北产学研用一体化高质量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围绕河北省承接产业、主导产业、尖端科技和产业升级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和名企协同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和名企协同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着力打造联合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升级为河北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实现产业创新需求与人才供给同频共振。

改革创新,推进高校跨越式发展。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做好充分论证,统一认识;出台相应文件予以制度保障,用制度为京津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二是选聘河北省属骨干大学的书记、校长。借鉴太原理工大学做法,建议从全国或京津部属“双一流”高校中遴选省属骨干大学的书记或校长,有利于省属骨干大学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河北省政府参事、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

2022-07-20 武义青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7988.html 1 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如何开创新格局 27,98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