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训练
高等人才评价事关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抓手。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而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逆全球化”趋势的利器,必将是强大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而强大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则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息息相关。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国家兴衰和民族复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在中美博弈愈演愈烈的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更为重要。“钱学森之问”则反映了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长期存在的问题。
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其次才是从事科学研究。这是中国的高等院校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也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未来的院士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不是在现在的教师中培养院士。大学从事的科学研究应该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密切结合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方式是让最优秀的科学家教授最优秀的学子。目前大学的排名和评价体系过分“数字化”“帽子化”“功利化”,导致学校内最优秀教师基本上不能潜心教学工作,而是潜心于冲击各种“帽子”。近年来高校“双一流”建设引发了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就是这一社会弊端的集中反映。一些学校受短期利益驱动在政策上不断鼓励教师拿“帽子”。这样很难保证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活跃在本科教学一线,若学校本科教学主旋律十分脆弱,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就很难落实。我国大陆长期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大陆没有大量一流科学家长期活跃在教学一线不无关系。如此长期发展下去,必将严重影响中国的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明确强调:“完善学校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确实是抓住了教育改革的关键,深得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教师的欢迎。《总体方案》颁布以来,各个学校都有所行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整体改革效果不明显,高等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为此建议:
第一,改革完善高等学校的评价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机制上落实大学的主体功能,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高校重要的评价指标,使立德树人由“软目标”变为“硬指标”,把大学的工作重心吸引到人才培养上来。第二,改革完善高等学校教师评价体系,要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高等教育评价中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最优秀的科学家吸引到课堂上来,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使高校教师安心回归教书育人这一根本使命。第三,从高校办学初衷出发,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配置学校各种资源,鼓励各种“帽子”积极投身人才培养第一线,使人才“帽子”回归学术荣誉的本质。第四,更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弘扬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既把教师作为管理对象,更把教师作为服务对象,为教师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第五,大力宣传《总体方案》及与之相配套的具体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使《总体方案》落到实处。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