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照宁
这幅照片拍摄于1926年,照片底板上有“厦门鼓浪屿美璋”字样,拍摄于厦门鼓浪屿上的美璋影像馆。这是“林语堂家族全家福”首次亮相厦门,也是目前公开资料中最完整的林家合影。
照片拍摄背景是一栋中式建筑,门前有台阶和石埕。正中间是林语堂的母亲杨顺命,其余家族成员环绕在她的周围。林语堂和妻子廖翠凤以及长女林凤如在左侧,他的三个哥哥、一个弟弟、大姐及他们各自的配偶子女也在其中。从这张全家福见证了林氏家族和鼓浪屿的密切关系。
据文史资料记载,1905年,10岁的林语堂坐了三天的船,从漳州平和坂仔来到了鼓浪屿,入读鼓浪屿养元小学。13岁时,林语堂升入了寻源中学。一直到1912年,他经历了从养元小学(现鹿礁小学)到浔源中学(现鼓浪屿音乐学校)的少年时代。在浔源中学,林语堂迷上了苏东坡的作品,已经看了一半的《史记》。在30多年后的194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之一《苏东坡传》。
1919年8月9日,在鼓浪屿的教堂里,24岁的林语堂与廖翠凤举行婚礼,三天后,林语堂便携着廖翠凤远赴美国留学。等他们再次步入位于鼓浪屿漳州路44号的廖家别墅时已是7年后的1926年。
1926年3月,北京发生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爱国学生遭军阀枪杀,时任北京师大教授兼教务长的林语堂,因支持学生爱国行动也在北洋政府通缉之列,欲离开北京暂避,遂接受厦门大学聘任。从这张全家福来看,林语堂应该就是在这时候在鼓浪屿和林氏家族成员团聚并拍摄全家福。
1926年10月10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林语堂出任总秘书长,这一天正好是他的31岁生日。林语堂一来校就接任文科主任,他提倡革新精神,与“国文”系同仁向校方提出更名改称“国学系”。同时充分发挥名教授学者的专长,深受学生欢迎。他还亲自授课,如曾开设“英文作文”“现代文”和“英语发音学”,并讲授“英国语言史”和“普通语言学”等课程。
林语堂还推荐一批大师陆续走进厦门大学,有文学家鲁迅、国学家沈兼士、古史专家顾颉刚、语言学家罗常培、哲学家张颐、中西交通史家张星烺、考古学家陈万里、编辑家孙伏园和作家章廷谦(川岛)等。这批名家的主体是北大的“语丝派”与北大的“现代评论派”。他们的到来,让厦大文科盛况非凡,“一时颇有北大南迁的景象”。厦大国学院也因此成为继北大国学门、清华国学院之后,20世纪前半叶中国仅有的4所国学专门研究机构之一,成立8天即提出了10个研究选题,并计划出版10部专著,其中就包括有鲁迅的《古小说钩沉》《六朝唐代造像》和林语堂的《汉代方音考》《七种疑年录统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