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春秋周刊

傅斯年投稿《大公报》

周惠斌

1934年,《大公报》总编张季鸾为拓展言论广度,扩大报纸影响,决定开辟“星期论文”专栏,邀请学界名流加盟执笔,第一批被邀请的学者有丁文江、胡适、翁文灏、陈振先、梁漱溟、傅斯年、杨振声、蒋廷黻等8人。据《<大公报>史》统计,自1934年1月至1949年6月,计有200多位各界贤达先后撰写了750篇言论,其中,傅斯年共发表22篇,成为投稿最为积极的作者之一。

傅斯年为“星期论文”撰写的文章,内容集中在“国内政治”和“国际评论”两个方面。1934年11月25日,他在《政府与提倡道德》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最缺乏的是国民训练,而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口号,政府提倡道德,应引进公民契约等理念,培养明辨是非、服从公义等公德,政治家要以身作则,否则必然毫无成效,徒增许多伪善。文章最后指出:当下社会“国难之急,民困之极”,然而“公务机关汽车之多,公务人员应酬之繁”,“如此的政治榜样,是能锻炼人民道德的吗?”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签订秘密协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傅斯年联络任鸿隽、储安平等20位著名学者,在《大公报》天津版“星期论文”专栏发表《我们对于雅尔塔秘密协定的抗议》,指出:秘密协定“违背了联合国共同作战的理想和目标,开创今后强力政治与秘密外交的恶例;影响所及,足以破坏今后世界的和平,重踏人类罪恶的覆辙。这一秘密协定,实为近代外交史上最失道义的一个记录。”

傅斯年还在《大公报》重庆版“星期论文”专栏发表《中国要和东北共存亡》,阐述了东北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充分显示了傅斯年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严谨的论辩和炽热的爱国激情。

2021-09-23 周惠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3007.html 1 傅斯年投稿《大公报》 13,00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