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 “双减”系列谈之三

“双减”落地还需学校给力

文/丁学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被简称为“双减”的方案,应声落地,不折不扣,全面施行,意在猛药去疴,彻底扭转“课上减课下补、面上减私下补”的现象,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双减”不失为一项务实、亲民之举,体现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害人民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回归、学生作业量的有效控制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逐步降温等系统举措,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望减轻下来。只是,在“双减”实现预期目标、孩子的时间被还给了孩子和学校后,我们的学校究竟该如何应对?是一成不变,承袭延续原来的教育教学套路,还是主动求变,探索尝试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考量着家长,也考量着学校的智慧。

在笔者看来,相伴着“双减”的到位,学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法”,一着不让、紧紧跟上。否则的话,“双减”必然会造成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有违“减负”的初衷,也不利学生的成长。在家庭的家教方式改变的同时,学校的传统教法也必须改革。

“双减”之前,对于学校来说,尽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授课、作业、练习、考试是依然最常见的套路。相伴着“双减”的实施,学校固有的教育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法必须改变,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系统性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怎么减”,有效建立与“双减”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首先要确保开齐开足各类课程。课程应设尽设,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不搞“题海战术”,不玩“作业游戏”,精选习题,精简作业,尽可能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学会,把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减少学生校外培训需求,让学生真正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其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抓实、抓细、抓好因材施教,开展好学情前测和教学后测,改变以往以“普遍认可的成功”统一要求、衡量学生的教学行为。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效果,布置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设计开放包容的“大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并做好课后答疑及个别学生学科辅导等课后服务工作,打通课内、课外的界限,实现课内、课外有机衔接。同时,尽可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选择和开发有价值、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劳动技能、文化体育、乡土人文等方面的校本课程,并精心组织开展好各类兴趣小组、文艺社团、体育俱乐部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求索的快乐、生活的意义、成长的幸福。再次,全面改革学生评价。改进传统、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完善综合性评价,设计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科学、全面的认识。

“双减”并非一减了之,也并非意味着学生没有丝毫负担。“双减”目标的达成、效应的发挥,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力。面对“双减”带来的新要求、新考验、新机遇,家庭和学校的“双改”既是应对“双减”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希望学校起而行之、积极作为,为“双减”工作持续深化、有效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学生快乐成长、和谐发展、赢得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系张家港市政协副主席)

2021-08-18 丁学东 ■ “双减”系列谈之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1268.html 1 “双减”落地还需学校给力 11,26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