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训俭示康》

成由勤俭败由奢

宋朝名臣、史学家司马光一生清廉节俭,正道直行,严于律己,及于家人,曾作《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为美、清正自守,不可追求奢靡生活。父爱如山,深沉厚重,其言谆谆,其情切切。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表示,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奢侈是最大的恶行。他为什么要写《训俭示康》呢?

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社会风俗习惯日益变得奢侈腐化,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奢侈之风盛行。为使子孙后代避免蒙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以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的家风,永不奢侈腐化。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先写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注重节俭,现身说法,语语真切。接着写近世风俗趋向奢侈靡费,讲究排场,与宋初大不相同,复举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三人的节俭言行加以赞扬,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而非侈靡的庸人所能及。进而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从理论上说明“俭”和“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章更深入一层。最后连举6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两面事实为据进行对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末尾以“训词”作结,点明题旨。全文说理透辟、有理有据、旨深意远,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在司马光看来,节俭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奢侈也不只是陋习,更是一项罪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奢侈会膨胀人的欲望,使居官位者腐化堕落,无权势者铤而走险。在文中,司马光精心选取6位古人及一名当朝者的成败荣辱事例,耐心细致加以点评。作为史学大家,他善以人为镜,以史为鉴,用深邃的历史目光观照现实,指出尚俭崇廉是事业、人生的福祉,而奢侈纵欲则是败家、丧身的祸端。振聋发聩,令人深省。

优秀的品质总是如影随形,节俭往往会催生廉洁,而廉洁亦会提高威望。为官者把俭朴和廉洁的关系理清楚了,节欲戒奢、戒奢从俭、以俭养廉,也就掌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因此古时官吏的升迁考核,常将能否“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

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节俭转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转入节俭就很难了。奢侈一旦成为习惯,要想纠正很费事,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习惯了好的日子,就再也不能适应艰苦的岁月。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叫“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

我们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加以节制。如果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过度地放纵奢侈,没能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会使自古“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成为必然,必然会出现“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的情况。

三、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俭使国家兴盛,奢侈使国家衰亡。春秋时期,戎王派使者由余去见秦穆公。秦穆公听说由余是个贤士,就向他请教说:“我常常听人谈论圣人治国之道,但没亲眼见过。请问先生,古代君主使国家兴盛和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由余回答道:“臣尝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意思是说:我曾经听说勤俭使国家兴盛,奢侈使国家衰亡。

秦穆公听了,不高兴地说:“我虚心向你请教兴盛之道,你怎么用‘勤俭’二字来搪塞我呢?”由余说道:“我听说,过去尧虽身为天下之主,却用瓦罐子吃饭、饮水,天下部落没有不服从他的。尧禅位于舜,舜开始讲究起来,用精雕细刻的木碗用餐,结果诸侯认为奢侈,国内有13个部落不服从他的号令。舜禅位于禹,禹则更加讲究了,制作了各式各样精美的器皿供自己享用,奢侈得更加厉害了。结果国内有33个部落不听从他的号令。以后的君主越来越奢侈,而不服从号令的部落也越来越多。所以我才说勤俭是兴盛之道,奢侈是败亡之源。”这一番话说得秦穆公连连点头称是。

此后,唐代诗人李商隐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后来,“成由勤俭破由奢”演变为“成由勤俭败由奢”,并作为谚语流传下来,告诉人们,勤劳俭朴有助于事业的成功,贪图享受则会带来严重的恶果。

历史上无数事实反复证明:艰苦奋斗必得善果,骄奢淫逸必遭祸端。因此,司马光对物质生活的态度,令人感叹,他身居高位,却清正自守、克己奉公。人的物质观往往就是他的价值观,最能反映其人格境界和做事方向。司马光所处时期,经济繁荣、天下承平,士大夫们沉迷享乐,竞相以奢华为荣,而司马光独能保持头脑冷静,居安思危,此家训既是诫子,亦是表白自己不与世人同流的清慎品格。据《宋史·司马康传》载,司马康成年后,为人审慎俭素,为官清廉方正,“途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为司马氏子也”。可见,司马光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后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皆有其节俭清廉之风。人皆爱其子,但相较于司马光的以俭为美,清白传家,有些人的教子观何其短视,只知为后辈积聚物质财富,却不知为其精神添加滋养。当下不少“官二代” “富二代”鄙言陋行令人侧目,其中既有家庭教育缺失之因,亦是家长自身不正,难以作范。如此即便纵有一时泼天富贵,又岂能恒长久远?

对于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他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强调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由此,“光盘行动”应运而生,其宗旨为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提醒与告诫人们: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即便时至今日,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仍是全社会需要遵守的古老美德之一。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虽为家训,然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当超越一家一族之界限,成为天下人润养官德、砥砺修身的警世恒言。做人当以俭为本、以俭为美、以俭为上;为官要正世风、政风、民风,当先正家风!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主要思想解读嘉宾]

2021-06-28 王杰 《训俭示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8674.html 1 成由勤俭败由奢 8,67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