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守护童年最美的风景

街头有童话

在山东淄博谢家店村,杨叶叔叔邀请孩子们一起在乡村街头画画、写故事、唱儿歌。

本报记者 徐金玉

他的朋友圈常有这样一组街巷对比照:

空无一物的墙壁上,陡然出现一处黑色小广告,如同一块擦不掉的牛皮癣,突兀、扎眼;

不久,这里变成了一幅画,或是小动物开着飞车徜徉在空中,或是森林中即将被砍伐的小树闪着无辜的神色,色彩斑斓、童趣尽显,寓意流淌在画作中。

一前一后,映照的正是“街头童话”发起人杨叶的日常:边溜达、边琢磨、边找墙。一周7天,他有4天扑在墙上。

杨叶的初心很简单:“我想把街头的这些黑色小广告,用画笔和色彩改作有趣的童话故事,‘净化’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

于是,街头成了他的工作室,焕然一新的街头一隅,是他悄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这份礼物,杨叶一送已是6年。

2015年夏,在大城市工作的杨叶,工作途中常会路过一个城中村。

“那时街头巷尾的墙上,常常充斥着各种黑色小广告:麻将扑克必杀技、快速贷款、办证等。这些‘牛皮癣’广告有时候甚至是虚假、丑恶的,势必会影响孩子们对真善美的判别,污染他们纯净的心灵。”这样的街头“牛皮癣”,着实刺痛了杨叶的眼睛。

方寸之间,一场墙面的“战争”就此打响。

“我拨通了这些电话号码,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他们有的表示无奈,是工作所需;有的则在电话那头骂骂咧咧……”说到这儿,杨叶无奈地笑了。从源头改变不了,改变现状总是好的。

他一有时间就会带着颜料、画笔出门,让这些黑色小广告“改头换面”:从这些电话号码涂写的线条出发,再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进行构思、想象,勾勒出能给孩童启发的童趣画作。

“叔叔,您这是在画什么呀?”“叔叔,我能和你一起画吗?”杨叶的创作时常会吸引孩子们聚拢在周围。他将画笔递给这些自告奋勇的小朋友,他们稚嫩的笔触间,延伸出无限的想象和创造,连杨叶自己都备受启发,感觉内心中童趣、纯真的一面被激发了出来。

数小时甚至数天过去,“牛皮癣”不见了,街头更美了。

“我们用画笔传递出环保、友爱的美好理念,通过这样的创作,修复人和自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杨叶说,初心的坚持,以及越来越多的孩子的“加盟”,让他有了更多持续创作的动力。

这些年来,他的大本营驻扎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而他经过的每一个落脚点,都会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创作,到现在至少已覆盖了几十个地方。有时他也会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这一公共艺术中来。

最令杨叶惊喜的,是他的儿子。“他知道爸爸在做的事,主动担纲起我的小助理。每次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或者途经别的街道,都会一路帮我观察。一有发现就会兴奋地告诉我,哪个地方又有了新的电话号码。”杨叶笑着说。

如今,他还把街头课堂搬进了校园。“在幼儿园里,我会让孩子们将父母的电话号码写下来,指导他们如何在数字中萌发创意,画出一幅作品来,用画作和故事记住父母的电话。在我看来,这不只是对画画艺术的启蒙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是一种真诚又动人的表达方式。”

这个过程中,常有孩子们的创意惊艳到他。一个数字变成月亮,两个数字变成摩托车,某位幼儿园小朋友用画笔勾勒了一个早出晚归的快递员爸爸。

“孩子们善于观察,也有自己的情感,他们用这种方式打开思维、关注生活,告诉爸爸,他在自己心中是怎样的模样。”杨叶说。“画画是一种有趣的、可爱的语言,我们不用强行灌输给他们过多的程式和理论,而是让他们用画画去表达,自然而然地也会感知到视觉的美好和乐趣。”

作为一名艺术家,杨叶不只把数字变成画,有时还会把它变成音符。他将这些街头的电话号码发给朋友,经由他们编曲,又化作了一首又一首轻快、活泼的乐曲,并被他制作成短视频共享出去。

短视频中的杨叶,头戴牛仔帽,弹着五弦班卓琴,流动的音乐和身后的画作,何尝不是街头的另一幅画?

2021-06-11 徐金玉 守护童年最美的风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948.html 1 街头有童话 7,94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