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京春
近年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生猪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本土种源匮乏的问题也随之凸显。“目前,我国种猪90%以上属国外培育品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生猪产销大国来说,保护和培育好本土生猪种源,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性议题。”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杜宇新表示。
东北民猪具有繁殖性高、抗逆性强、耐粗饲、肉质好、杂交效果优良的特性,曾先后被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引入。1994年,民猪被国家列入畜禽遗传种质资源保护名录。民猪历史上一直是东北地区的当家品种,在我国北方地区猪的新品种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第一个培育品种哈尔滨白猪,第一个瘦肉型培育品种三江白猪,都是以民猪为基础培育而成的。杜宇新指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长率更高、商品性更强的国外猪种大量引进,使得民猪种源急剧下降,最少时仅存100头左右,一度达到濒危地步,“东北民猪作为国家级保护地方猪种,是十分宝贵的遗传资源。”
在杜宇新看来,本土种猪的保护和培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生猪产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但它又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外部效应明显的种质战略事业,单纯依赖市场,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杜宇新建议由国家农业农村部牵头,结合“十四五”规划纲要,制订东北民猪种业振业规划,并组织东北三省设立民猪遗传资源保护区。建议由国家科技部牵头,设立科研专项,加大民猪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力度,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尽快突破瓶颈制约并完善配套技术。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设立本土生猪种源保护基金,从进口猪肉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本土生猪种源的保护与培育。
杜宇新呼吁给予适当政策扶持,引导和支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东北民猪的保护与开发。坚持保种、育种、利用协同,企业、科研、政府协力,共同促进民猪资源的保护、研发与利用,确保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美味猪肉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