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术家园

70年惕惕自厉 矻矻以求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访谈

韩子勇

2021年1月,由韩子勇主编的《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出版

本报记者 郭海瑾

■ 编者按:

近年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是全国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事情,也是国内文化科研机构和文化学者十分重视的课题。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任主编,副院长周泓洋、祝东力任副主编的《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出版;接着,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挂牌仪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70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老一辈学者、艺术家的努力下,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积累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被誉为“共和国艺术科学的奠基者”;在新时代,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艺术家承继传统,守正创新,砥砺奋进,不断创造新辉煌。本期学术家园专访了韩子勇院长,请他谈谈中国艺术研究院70年来的学术传统与学术历程。

重重复重重,多元拱一体

学术家园:今年2月初,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了挂牌仪式;这之前的1月底,由您主编的《论纲》出版……这些科研平台、学术领域和学术成果的推出,不仅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在您看来,它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韩子勇:其实,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很有渊源。

从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指出要“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到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对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了明确的要求;再到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列入其中,形成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布局……国家在颁布这一系列文件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在充分发扬民主和科学决策基础上,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断丰富并扩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向有关部门就某些方面、从某些角度进行建言献策、项目论证,很好地履行了咨询、建议等职责。

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的领导下,一直在推动并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比如,我们去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编撰的《论纲》,就是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加强对黄河文化等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阐释。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和推进,我认为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标志着我国推进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更加注重整体性、系统性,更加注重文脉、结构和资源的整合,突破以往囿于行政区域、五级文化网和内容分类的原有格局,开启了以文脉、结构、资源进行整体系统推进的区域文化战略。

从国家层面来看,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实现2035年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需要,那么当前或今后的一系列学术研究都是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具体说,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也许将来还有丝绸之路、长江文化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纵横交错、穿越古今,构成我们文化上的“四梁八柱”,是大堆垒、大结晶、大构架,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有这样的大手笔。如长城文化,它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国家力量;像黄河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大运河,沟通南北,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集体智慧;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史诗——长征,是中国革命的象征,新时代的精神地标。重重复重重,多元拱一体。以这些主题开展文化建设、推进学术研究,不仅站位高、格局大,也开阔了视野和思路。

国家文化公园突破了以行政区划来开展建设的格局。据统计,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中,只有海南省、上海市、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不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中,其他省、区、市都在其内,涵盖地区之广、涉及内容之多、代表性之强成为这项文化工程的重要特征,学术研究也应有所关注。

学术家园:说到这本《论纲》,书很薄但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性、思想性,深入浅出。那么,这本书是在怎样的契机下编撰而成的呢?

韩子勇:你说得对。面对这样的大题材、大主题、大领域,写一本“论纲”是不容易的,是“第一次”。要状其貌、择其要、传其神,要简洁明了、草蛇灰线,驾重而就轻,起到勾勒作用即可,不宜辎重过繁。我们集中中国艺术研究院10多位学者,用了一年的时间,反复讨论、修改,倾力撰写一本这样的“论纲”,意在抛砖引玉,以求更多的学人、研究者加入与呼应。至于语言方面,我们打破了论文式纯学术语言的表述,追求一种思与诗的表达,优美不失厚重,有理有据又不失活泼生动。

说到这本书的产生,起始于2019年12月初,文化和旅游部在河南洛阳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要论述精神座谈会上我的一个发言,会后加工、修改,写了一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发表后效果不错。当时意识到,要对国家文化公园主题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于是,就组织了院里学者一起撰写了这本《论纲》。

从“前海学派”到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

学术家园:自1951年建院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便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要学术阵地,并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如何来理解这一优良传统?

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党和国家领导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70年来,它在各个历史时期汇集了一大批在艺术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和艺术家,形成了自身的学术传统。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红色基因。195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亲笔书写院名,并为我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从成立之始,就汇集了一批从革命圣地——延安来的艺术大家,如张庚、郭汉城、王朝闻、蔡若虹等,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优良的学术传统奠定主基调。

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老一辈艺术学人如梅兰芳、程砚秋、杨荫浏、冯其庸等先生,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及方法论,出版了一大批学术成果,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中国艺术研究院始终与时代同步伐,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中国艺术学各门类史论体系。从早期的“前海学派”,到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到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领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及包括中华文化基因研究、文艺评论、国家文化公园研究等在内的一系列学科建设,继承并弘扬优良传统,彰显时代风采。

学术家园:您提到“前海学派”,也提到了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在您看来,“前海学派”为中国艺术学研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跟新时代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有着怎样的关系?

韩子勇:“前海学派”指的是以张庚、郭汉城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学术群体。他们在20世纪中期的“戏改”过程中,参与了戏曲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等工作,从而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格和特征,并出版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学术论著。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戏曲艺术研究领域,“前海学派”可能是社会科学界唯一被学界认可并具有学派意义的学术群体。他们被称为共和国艺术科学的奠基人,其原因在于他们扎根民族艺术沃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旧文化,发展新文化,撰写、编纂、出版了一大批奠基性的学术成果,为新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倡导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前海学派”的学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中国艺术学的“三大体系”建设,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回答时代之问、历史之问,要系统总结中国艺术学经验,在老一辈学人精神的鼓舞下,逐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体系。

学术家园:能否谈谈,就某一艺术学科来说,其“三大体系”建设进行到了哪一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又有哪些?

韩子勇:都还在积极思考、总结、探索和研究之中。2020年我牵头撰写的《关于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算是初步梳理和尝试。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已经分门别类地对过去的艺术门类进行了分析、总结,形成了一套史论体系。但要打通、提炼、概括,形成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我们计划今明两年先试着搞一个“中国艺术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论纲”,提出基本框架和要点。这项研究的难度在于,中国艺术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精研一点不易,窥其全貌并掌握其流变规律更难,要通古今中外,这样的人太少。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优势在于艺术门类齐全,要发挥好这一优势,就要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够打通中西、博古通今,对各艺术门类进行全景扫描和研究的人才。比如“写意”,在戏曲、绘画、音乐、诗歌里都有呈现,怎样进行理论总结、加温熔炼,结晶出带有美学、哲学意义的成果,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都不是单一问题,不是单一工作。近年来,我们不断推进这一建设,也获得了一批成果,但真正离完全建立起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要求还有差距,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事情,我们仍在努力。

秉承优良传统 遵循艺术规律 坚定文化自信

学术家园:您从“前海学派”谈到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那么,中国艺术研究院这70年学术历程所坚持、所追寻的目标是什么?

韩子勇:所坚持、所追寻的目标一直都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大意义上就是要实现文化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最根本的是要坚守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忘本来,就是要我们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形成一批靠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研究成果。真正掌握它们的规律,能够在中西互相观照中,发现自身的特点与特色,确立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

吸收外来,就是要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吸收一切与我有益的人类精神成果,包括文化艺术成果,和一个更大的文化系统形成对比、交换能量、提升自我。

面向未来,就是要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还是中华文化基因研究,抑或新时代文艺思想研究,都应该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

学术家园:今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总结这70年的历程需要把握哪些问题?今年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庆祝活动呢?

韩子勇:总结中国艺术研究院走过的70年历程,特别是要梳理它优良的学术传统,明晰它所处的历史和时代方位,勇挑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坚定自身的目标方向。

接下来的院庆活动颇具本院特色,比如70年院史的制作与陈列;为接续学术传统,将创作一批学术先贤雕像展陈于院内;同时,还将举办“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创作大展,以及“前海论坛”系列学术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人风采和学术品格。

2021-03-29 郭海瑾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33.html 1 70年惕惕自厉 矻矻以求 4,23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