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婷
杨朝明: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作为孔子研究院院长,这些年,杨朝明始终觉得身上有一种使命感:滋养中国文化情怀,培养中国文化传人。薪火相传,汇成磅礴之力。
杨朝明: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公众应当像尊重孔子与中国文化那样尊重教师,形成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像孔子那样求道明道、传道弘道。
■国家民族的强盛一定是文化的兴盛,中华民族的立足点,正是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
本期主人公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一则新闻引起社会关注:53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努力。”杨朝明告诉记者,早在2010年9月,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举办,当时与会的专家们便提出,希望将孔子的诞辰日,也就是每年的9月28日,设定为“尊师日”。“十多年来,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杨朝明表示。
儒学,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两鬓斑白、一身中式打扮——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杨朝明,言谈举止之间,颇有温润的儒者之风。
“我出生在山东的农村,典型的传统家庭。”杨朝明告诉记者,他的祖辈和父辈在村里算得上是读书人,家族文化观念很浓厚。乡邻们对读书人总是高看一眼,圣贤们的教诲,在代际之间口耳相传。家乡的风气和价值观,耳濡目染地熏陶了杨朝明的心灵。
1981年,杨朝明考上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是孔子故里,处处有孔子的印记:孔府、孔庙、孔林,文化的承载深深吸引了他,从此,杨朝明走向了孔子和儒学的研究之路。
“20世纪50年代建校初期,曲阜师范学院就成立了孔子研究小组。1979年,学校还建立了孔子研究所。”杨朝明说,在他入校后,不时能赶上孔子学术讨论会,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若干年后,从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学成归来的杨朝明,回到曲阜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了孔子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杨朝明心目中的孔子,是教育家,是中华圣哲的最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图腾。他对教师这个职业心存敬畏。
“任何一个重要的节日都应该有它特定的历史文化承载,尤其像中国教师节这样的重要节日。”杨朝明认为,改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是由孔子的地位所决定的。公众应当像尊重孔子与中国文化那样尊重教师,形成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像孔子那样求道明道、传道弘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接下来的15年,对于杨朝明来说,想象空间巨大。
在杨朝明看来,文化强国建设不能离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教师节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助于我们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他表示。
“西方人不了解中国,中国人足够了解自己吗?”
当今,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儒学的重要价值,人们已经看得越来越清晰,“我们应拂去孔子身上的历史尘埃。”杨朝明说。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一度认为,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然而,亚洲一些地区非常推崇儒学,为什么不会阻碍他们的发展呢?”杨朝明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对于孔子儒学了解太少,对传统文化尊重不够,才会一度否定自己的优秀文化。
2002年,杨朝明去日本参加一个儒学研讨会,那是他第一次出国。他发现,儒学在当代日本社会影响深远。日本企业家提出“论语+算盘”,《论语》是伦理和道德的代表,算盘则象征精打细算,可见,其理念渗透在管理、经商等众多领域。
“儒家实际上并不复杂,儒家就是培养社会的精英,让这些精英来引领社会。”杨朝明表示,只有让光明的德性作为引导,社会才有可能达到至善。
“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杨朝明看来,西方社会的精英之士也认识到了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一位英国作家曾说,因为有了孔子的学说,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加和睦、更加和谐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对于全世界来说,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曲折之后,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人们希望从孔子的智慧中寻求答案。
2019年8月25日,由教育部、山东省共同建设的全球儒学研究传播实体平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在孔子诞生地曲阜正式成立,杨朝明任副主任。“西方真正了解中国的人相对来说太少了,所以我们要搞文明对话,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他看来,在世界儒学传播中,中国理所当然要处于主动地位,要引领儒学发展的方向。
“西方人不够了解中国,可是我们中国人足够了解自己吗?”杨朝明认为,要传播儒学,首先要“正本清源”,在学术上不断登峰,不断研究儒学的内涵和特色,理清它与社会的深层次关系,才能让儒学真正落地,让我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未来15年里,这是他的工作重心之一。
“道不远人”,传统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参观孔子研究院时,他饶有兴趣地翻看桌上摆放的展示研究院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看到院长杨朝明主编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习近平总书记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一席话,让这两部书“一夜畅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这些年,杨朝明始终有一种使命感,滋养中国文化情怀,培养中国文化传人,希望以自己的点滴行动,推动儒学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
“十四五”规划提出,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民族的强盛一定是文化的兴盛,中华民族的立足点,正是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杨朝明理解的传统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论和说教,正如《论语》中所说,道不远人,文化一定是要落到实处的。
有一次,杨朝明赴南美交流,见到一位老华侨。老华侨说,希望能把孩子送回中国学习,但不知道去哪儿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杨朝明感慨,对于有心者而言,学习交流的平台仍然太少。“我们在全世界都有孔子学院,然而,院长和老师们了解孔子吗?我们身上能不能承载这个‘道’?怎样让它落地?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一代人的艰苦努力。”他认为,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任务仍然艰巨。
“全民网红教师,文化圈‘一哥’”,在一些社交媒体中,不乏对孔子的各种解读甚至调侃。在杨朝明看来,孔子的形象并非严肃刻板,但也绝非所谓的“大众偶像”。“孔子的思想非常深邃,在他生活的时代,他也不是所谓红极一时的话题人物。戏说孔子,恰恰说明我们在文化上的浮躁,忽略了思想的深度。”杨朝明说。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杨朝明减少了线下活动,却意外地在线上发现了更广阔的天地。“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作为去年国家博物馆的大展之一,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系统展示孔子思想形成、发展以及传承的历史。杨朝明在国家博物馆隔空向观众们作了一场大型演讲,央视网、抖音都进行了直播,当天进直播间观看演讲的就有十几万人。这种线上的讲座,他一共作了几十场。去年,在全国政协举行的委员读书活动中,杨朝明导读《论语》也获得了委员们的热烈反响。
“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如何回归,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杨朝明表示,过去的一年非常充实而有意义。
光阴流转,对于杨朝明来说,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节点,他研究孔子的学说已整整40年。如今,他已到花甲之年,遥想15年后,有太多等待实施的计划。
“孔子作为为中华民族圣者,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怎样把他呈现出来,非常有难度。”杨朝明说,接下来,他要将长期的思考和研究化为文字,著书立说。
40年前,杨朝明从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走出来,读圣贤书,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如今,他依然在路上,步履稳健。
令杨朝明欣慰的是,他的理想后继有人:儿子一心向学,成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博士后,儿媳妇学的也是中文专业。家里头好几个晚辈都专攻文史,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