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夏周末

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能量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启示三题

仲呈祥

启示之一,20年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长征》;如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堪称全景式、全方位表现抗美援朝的史诗剧《跨过鸭绿江》,又掀起了收视热潮。从《长征》到《跨过鸭绿江》,在电视荧屏上呈现了中国特色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道亮丽景观。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电视文化的独特贡献,是人类电视文化史上的奇观。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以如此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利用现代化的电视传媒把本国家、本民族的这一类重大革命历史审美化、艺术化地再现出来,既为本国本民族提供精神正能量,又为人类的精神史谱写新篇。可以说,这正是中国特色电视剧创作的一大优势。

史诗剧《跨过鸭绿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规律、尊重艺术家创作出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艺精品,充分体现了我们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当年,我们用长征精神拍摄了高质量的26集电视剧《长征》;今天,我们又用抗美援朝精神在100天内拍摄出了更大体量、更高质量的40集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如果说,《长征》代表了当年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所达到的最高思想艺术水平;那么,《跨过鸭绿江》则毫无愧色地标志着当今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达到的最高历史美学品位。它审美化、艺术化地展示了抗美援朝这段辉煌的历史,宣告了新中国在世界东方的巍然屹立,充分揭示了当年我军就是为了和平、师出有名,就是为了真理、为正义而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开启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所以,中华民族以革命精神立于不败之地,走向了今天。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发扬这种精神,就一定无往而不胜。这,便是《跨过鸭绿江》以历史的镜鉴给予我们的精神振奋和宝贵启迪。

启示之二,《跨过鸭绿江》又一次雄辩证明了:中国电视剧创作必须珍视题材资源,努力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物质生产有一个资源配置的课题,精神生产同样有一个资源配置的课题。

勿庸否认,过去也拍过抗美援朝这样的题材,不能说那时拍摄的作品没有取得成就,譬如像电影《英雄儿女》至今仍为人称颂。但公平地讲,全景式、全方位地反映抗美援朝的史诗力作,直至《跨过鸭绿江》方才问世。今天站在新的历史的时代高点上拍摄《跨过鸭绿江》,对这一重大革命题材资源本身的历史内容、文化意蕴、革命基因挖掘得更深、配置得更佳,因而也拍得更好。在资源的配置方面,这部作品充分调动了资源本身的优势,着力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下功夫,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到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再到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都逐一精心地为之传神写貌。剧本边写边送审,集中了众多党史专家、军史专家的集体智慧,从而保证了一剧之本在题材资源配置上高质量。

启示之三,《跨过鸭绿江》再一次雄辩证明了:中国电视剧创作在实现题材资源最佳配置的基础上,还须进一步努力实现创作生产力的优化组合。

所谓创作生产力,对于电视剧说来,包括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术、音乐、制片等诸方面。实现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是作品思想艺术高质量的人才保证。《跨过鸭绿江》充分发挥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国家队(即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独特优势,调集全国的电视剧一流人才,保证了作品思想、艺术质量的一流。譬如,董亚春导演担任过电影《大进军》、电视剧《延安颂》的摄影,后又执导过《八路军》等多部重大革命题材作品,长期积累了丰富的驾驭这类题材的创作经验。如果没有当年《延安颂》《八路军》等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创作实践的历练,他今天就不可能“从天而降”地达到《跨过鸭绿江》的高度。孙维民(《跨过鸭绿江》周恩来饰演者)没有《海棠依旧》等多部剧里饰演周总理的历练,他今天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唐国强饰演毛泽东也是如此。丁勇岱如果没有认真吸取和总结包括他自己在内多位饰演过彭德怀的演员的经验,也不能创造出如今这样一个在屏幕上形神兼备、意境高远的彭德怀形象。这都是长期积累,久久为功,水到渠成。还有摄影、美术、音乐、录音等方面,都是一流人才的强强联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就在这里,集中力量、强强联合办大事,才能够不辜负这样的重大革命题材。

《跨过鸭绿江》是应时代的召唤、人民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这部作品对得起时代、对得起人民。这样的作品,是立得住、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真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志性力作。

(作者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

2021-02-06 仲呈祥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启示三题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451.html 1 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能量 1,45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