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眼

再过十五年 我们来相会(之五)

要有根,要不断抽新芽

本报记者 王慧峰

近日,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和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相继在央视和B站火热播出。作为热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宫匠人与学者,细腻地呈现了古建筑修缮的过程和技术,将数百年新旧交替的时光凝练出一个隽永片段。而《国家宝藏》第三季在文博类综艺热度大不如前的情况下,单从豆瓣评分来看,甚至比前两季更受欢迎。

从故宫“石渠宝笈特展”引发的“故宫跑”,到全网围观江西海昏侯墓发掘的盛况,再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众文博节目的火热……过去几年里,线下的馆藏展览与线上的影视节目,曾共同燃起了公众对于文物与博物馆的高涨热情。

文博类综艺热门的背后是国人心灵的寻根需求,一件件器物、一片片简牍背后绵延的是我们的文脉,淌过的是在血液里无法更改的华夏基因。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文化习惯和艺术审美。从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宫六百年》承袭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一切讨喜元素,用影像记录了故宫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的崭新活力。光影交错下,片子没有用严肃庄重的风格和台词去讲历史,而是牢牢把握年轻群体的口味,用轻松活泼的叙事吸引观众的目光,拉近人们与文物之间的距离,让活在历史中的人与物鲜活起来。从这两部纪录片在B站上居高不下的评分可以看出,年轻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文博的热爱,前提是传统也能活泼有趣,足够消解和弥合古今文化之间的时代鸿沟。

一棵树如何保持生命持续?要有根,要不断抽新芽,发新叶。“日新又新”才能成就繁花满树。

“许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世界遗产的了解往往止于名称,并未走进去。即便有人走进去,也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没能带回知识。世界遗产最精华的是什么?它申报背后有哪些艰苦卓绝的努力?申报成功后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什么?我觉得这些故事都需要去讲述。”作为曾经的政府官员,文化学者单霁翔冒着“不爱惜羽毛”的质疑和压力带着“布鞋男团”万里走单骑,最终目的就是想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因为他深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缺少年轻力量的加持——只有让年轻人了解、感受它的文化魅力,进而爱上它并愿意为其付出心力,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才不是一句口号,世界遗产的生命力才会愈发强盛。

2021-02-03 王慧峰 再过十五年 我们来相会(之五)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264.html 1 要有根,要不断抽新芽 1,26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