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眼

未来,我还要当“看门人”

本期主人公 单霁翔: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本报记者 王慧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以来,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信心和决心。

对于单霁翔和他的伙伴们来说,面向未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是一步步走下去,去寻访,去保护,去讲述。2035很远,也很近。一个远景目标,需要当下每一天的关注和努力。

单霁翔:

●从古物—文物—文化遗产,反映出人类认识由注重物质财富,向注重文化内涵、再向注重精神领域的不断进步。

●当代人并不能因为现时的优势而有权独享,甚而随意处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未来世代同样有权利与历史和祖先进行情感和理智的交流,吸取智慧和力量。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专利,而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

●考古遗址不能远离今天的社会,而应该成为人们能共享的生存空间,人们能够在实践中、在感受中了解真实的中华传统文化。另外,我们今天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要留下更多文化天地。

●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地待在角落里,而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立刻站起来,光照四方。

(王慧峰 整理)

从“故宫看门人”到“布鞋男团”:“未来,我就专心做这一件事了”

“我是单霁翔,更喜欢朋友们叫我‘老单’。原来我是故宫的看门人,现在我是世界遗产的推广人。”1月31日晚,随着电视里传出的熟悉声音,一场穿越古今的寻找与守望正式拉开大幕。

再见单霁翔,依旧是那双熟悉的黑色方口布鞋和一贯温暖幽默的风格。从故宫博物院院长任上退休后,从未停歇下来的他这次赶了回新潮,和几个后生晚辈共同组了个“布鞋男团”,在文化综艺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里行走万里,探访12处世界遗产地。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作为自带“流量”的文博大家,单霁翔一直是各种节目和采访邀约的红人,但他鲜有接受。谈及加盟这档综艺节目的原因时,单霁翔直言,就是想通过节目吸引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世界遗产地和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体会中华文化之美,感悟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卸任院长重担后,单霁翔有时间实现“清茶暖灯、书籍为伴”的愿望,看书和写作的时间翻倍。2020年,他出版了6本书,其中销量最高的4万册,已经算是畅销;此外他每年还有近百场讲座,现场受众加起来可达十几万人次,但这些都无法和线上综艺节目的影响力相提并论。以单霁翔曾参加过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例,该节目2017年12月在央视推出后,覆盖观众超过8亿人次,引发17亿网络话题讨论。“而且还都是年轻人”,他向记者直言,正是这样强大的推广效率,让他决心投身这样一档介绍世界遗产的节目。

“文化遗产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我们作为传承的一分子,有责任把历史梳理清楚,把过去和今天告诉未来。”就如过去很多年里,他总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头不遗余力地向社会传播着故宫文化一样,单霁翔觉得在保护之余,更需要向下一代讲好世界遗产的故事。

“万里走单骑”第一站选择了良渚古城遗址。该遗址于2019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和意大利并居世界第一。事实上,出于收视率的考虑,良渚古城遗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现在只有个遗址公园,可看性比较低”。节目组内部对此也争论不下,但单霁翔坚持第一集“应该是也只能是良渚”。

在国人的认知里,“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早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这个结论却没有真正走向世界,正是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并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良渚古城遗址不但改写了中华文明史,也改写了世界文明史,我想不出还有哪里可以替代。”单霁翔说。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令单霁翔深有触动。去年9月,在“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现场,埃及驻华大使一番“埃及有五千年文明,比中国早了两千年”的发言让坐在台下的单霁翔听得“很伤心”。虽然他在随后的演讲中立即以“良渚古城遗址”作了有力回应,但还是对“我们没有把它传播出去”满心遗憾,也坚定了他“要更多地讲好我们的故事”的决心。

单霁翔一直记得自己的老师、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说过的那句话,“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文化遗产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这个世界的沧海桑田,更使现在的环境焕发着悠久魅力和时代光彩。在他看来,他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些世界遗产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这些故事和我们的当代人血脉相承的东西在何处,这些文化内涵让我们不至于忘了根,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找到文化自信。“未来,我就专心做这一件事了。”他说道,眼神笃定而坚毅。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保护很重要,利用也很重要,但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就是传承,把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的手、经过我们的时代,完整地传给子孙后代。”这些世界遗产地,单霁翔都不止一次地到访过。此次率“布鞋男团”故地重游,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支持和响应。这让他在挖掘世界遗产历史信息的同时,有机会重新审视世界遗产与人、与当下的关系。

“鼓浪屿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发自内心重视、认可、挖掘自身文化,才能更好地形成保护上的长效机制。”每每想起在鼓浪屿申遗的前后9年间,那些岛上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助申行动,单霁翔都直言“令人非常感动”:

在岛上生活67年的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会长董启农组织270多个家庭旅馆开展摄影、读书等各种文化沙龙,让更多的游客不再走马观花,而是体验岛上的文化;

一家咖啡馆的老板整理展出数百张家族传承的老照片,为世界各国的专家一次次讲述鼓浪屿百年来经历的民族兴衰;

几十位年轻的音乐人聚集起来,发掘整理鼓浪屿的音乐篇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考察组展示鼓浪屿的人文内涵;

鼓浪屿遭遇超强台风突袭后,新老岛民乃至暂居岛内的艺术家、游客和社会团体等主动参与到灾后抢险中,迅速摸清灾情,协助清运垃圾、维护公共秩序、记录救灾过程……

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鼓浪屿并不需要通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来吸引游客,反而用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来保护自己,对旅游人数过多的问题做出有效的管理,而每一个鼓浪屿的居民也都能够感受到申遗的过程是一个社区文化的积累,重新让人找回理想中的、记忆中的鼓浪屿的文化,并形成了国际社区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豪。同样,良渚也注重兼顾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调动广大民众自觉参与遗址保护的积极性,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到对考古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数不清的年轻人开始发现世界遗产的魅力和历史文化之美。“保护良渚遗址,传承中华文明”已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的普遍共识和行为自觉,良渚古城遗址真正“活”了起来。“这也正是申遗的重要意义所在。”单霁翔感叹道。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意味着当下与过往的深度对话。令单霁翔感到欣慰的是,今天公众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未来,随着地方政府和百姓对保护和利用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待世界遗产的视野将会变得更加广阔。他的目标是“把更多文化遗产保护的故事告诉公众,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带着“80”“90”后

走下去,讲下去

良渚水坝比大禹治水早1000年?为何无为之地的道教青城山诞生了有为工程“都江堰”?少林寺为何被称为“天地之中”?土楼又缘何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广袤的华夏大地分布着无数文化遗产,它们不光是物质形态的景观打卡地,更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解释着过去,也塑造着当下。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单霁翔亲历亲证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落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唤醒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以年轻的姿态在新的历史时空闪耀。在国家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也更加认识到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价值。他去各地高校演讲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传统文化所吸引,愿意把未来托付给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在二三十年前,单霁翔去欧美的博物馆参观,最羡慕的就是在展厅里、庭院里,到处能看到很多年轻人;今天,他无论在中国的博物馆还是考古遗址公园,也能看到满院子年轻人,“打心眼儿里激动”。

“今天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喜欢博物馆,喜欢看我们的展览,这是我最欣慰的。”在单霁翔看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缺少年轻力量的加持,只有让年轻人感受到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其生命力才会愈发强盛。

“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这是单霁翔到各地做演讲时最常用的标题。“我们要守望、保护好我们寻找到的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能够世代传承下去。”在单霁翔的畅想中,有一天,人们会主动要求传统文化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布鞋男团”每到一处世界遗产地,日均步行超3万步,实实在在是用脚步丈量世界遗产。曾有人用“终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闲”来形容单霁翔。但“闲”从来不是他追求的理想生活,乐在其中倒也不觉得苦和累。在“万里走单骑”途中,单霁翔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穿汉服,“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有了文化认同感,才会喜欢民族的东西。”他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未来,我还要当‘看门人’,守护好世界遗产。”历史需要年轻的讲述者接续,接下来,单霁翔将带领着新的“80”“90”后历史讲述者走下去、讲下去,继续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心理认同,讲好中国故事。

2021-02-03 王慧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263.html 1 未来,我还要当“看门人” 1,26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