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本期主持:

戴立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主任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发展素质教育,必须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纠正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错误做法。面向学生的考试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系统推进教育考试和评价改革,着力构建服务学生全面、健康、终身发展的教育体系。

更新理念,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这种片面和功利化的教育评价导向机制,窄化了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使教育实践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后果是教育过分偏重于“智育”,演变成了学科知识学习的代名词。“智育唯一、分数至上”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取得高分,进入名校成为学生、家长和教师追求的目标。教育直面的不再是作为活生生的人,丧失了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和个性发展的内在价值。要扭转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就需要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的片面办学行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发展观和评价观,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考试评价体系。在理念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校长和一线教师,要转变将考试评价只是作为一种外部控制和管理手段的观念,重视考试评价为了学习和促进学习的功能,鼓励发展有机融入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嵌入式或过程性评价,强调考试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和支撑性,切实把教育考试和评价作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

完善招考和选人用人制度,满足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多样化需要

学生素质的充分发展,离不开多样性的学习机会和宽容开放的教育环境。这就需要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考试招生制度,打通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为主线,探索、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学习结果的评定方式和转换机制,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切实保障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多样化需要的真正满足。在统筹规划考试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我国的中高考和招生制度。要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有关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改革,给不同类型和发展潜质的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和灵活的教育机会。综合素质评价是改变当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加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继续做好学生成长资料记录、规范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基于客观资料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合理评定的研究。在保障科学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综合素质评价在多元录取机制中的作用和比重,引导学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切实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改革。

在当前形势下,完善考试评价制度还意味着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形形色色的外部评价的限制。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众多的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区域统考等各种阶段性考试。这些考试本质上都属于总结性评价,更多被视为一种管理或控制手段,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学校日常教学。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严格限制和控制包括国家或省级质量监测在内的各级各类总结性考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氛围。

深化考试评价内涵改革,切实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要实现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深化当前考试评价的内涵改革,打破当前考试评价过于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强调确定性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窠臼,考查学生在综合素质或核心素养上的发展。在评价指向上,要聚焦学生综合素质或核心素养,明确各级各类考试和评价的价值方向、理论框架和水平依据。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21世纪的社会适应能力,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行为特征、表现水平和发展机制。在评价方式上,变革既有考试和评价方式,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倡导情境化的表现性任务,强调情境创设、任务特征、证据类型、评价标准、结果解释和使用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日常评价中,强调开展素养导向的、与教育教学过程整合的过程性评价,重视不确定性的跨学科探究主题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讨论、展示、同伴或自我评估、成长记录档案袋等多种方式收集多方面证据,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或核心素养的合理评价。在评价手段上,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开放的、个性化的考试评价体系,持续性开展评价、反馈、反思、改进和提升过程,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 委员热议考试评价改革

张立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考试是非常有效的教育调控“指挥棒”,将艺术素质测评纳入中考项目,将对将国民审美素质纳入基础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则是需要深入分析与扎实研究的。我们要防止审美素质的考核成为新一轮应试考试的负担,防止审美教育落入新一轮应试教育的误区。审美素质的核心是感性的素质,与理性的素质不同,它是以人的感觉能力、知觉能力为基础,以体验美、表现美的能力为目标的身心能力;因此,从本质上,要考核的是以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能力为核心的,感觉能力、知觉能力,歌唱与演奏能力,以及对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有支撑作用的必要的乐理与艺术文化、历史的知识。防止将知识与技能当作审美能力,将机械记忆性知识当作审美能力。

蓝闽波(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考试作为教书育人的一项基本手段,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为考试而考试。目前,很多学校的情况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就定了学生的成绩。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建议平时采用多种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考评,比如,以相关读书报告的形式、系列实验课形成的实验报告(不是单一实验)等方式,并将考评结果按不同比例纳入总成绩。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利用读书活动扩大知识面,也可通过这些手段提高学生写报告的能力。

何建华(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教授):目前“唯分数”的基础教育现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很不利的,亟待改变。因为在“唯分数”的评价环境中,要想在分数上分出高低,大量做题就成了学生的主要任务,素质教育、兴趣探索难有大的空间。而增加综合考试科目、体育美育科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均衡”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唯分数”状况。只有把高考分数变为基本门槛要求,门槛之上高校自主考查学生素质与特长进行招生,这样素质教育、兴趣与特长培养才会广泛得到重视。建议招考分离、自主招生从最有影响的高校试点做起。

2021-01-27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33.html 1 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93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