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国
当前,讲好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读书活动已蔚然成风,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讲好上述“四史”,大力推进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引导青少年进行有关家乡的认知教育与感恩教育,将“家乡史”视为历史教育课程的基础和延伸。
从事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十余年,在调研中我发现,不少县、市、区虽然地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对于史料这一“富矿”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和宣传出版工作,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对家乡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知之甚少,对脚下的“红土地”的沧桑变化,毫无常识可言,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鉴于此,我认为应该及早地补齐这一短板,将“家乡史”有机地融入“四史”之中,转换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让“家乡史”早日进入中小学课堂,并纳入思政课和历史课的范畴。各县、市、区中小学每个月应该安排不少于1-2节家乡历史课,聘请当地党史界、文史界的人士,革命转复员军人、老党员、老干部和德高望重的乡贤,编撰印制专门的教材并讲解。将“家乡史”和游学相结合,适时地组织青少年学生,赴革命英烈志士的故居、战役遗迹、红色革命纪念设施缅怀凭吊,使我们的年轻一代更好地涵养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愫。各县、市、区要立足当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谋划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党史纪念馆、文史馆、革命英烈故居、乡村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以此为载体,不断丰富展陈内容和活动形式,积极创新展示载体手段,拉伸青少年学生思政课的外延。在展示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要将地方非遗、乡贤名士事传等文化遗产以图文、视频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出来服务大众。
创建产、研、学基地,丰富青少年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达到知行合一,以生动实践讲好“家乡史”。利用各县、市、区的乡村博物馆、文物展览馆、文史馆、中学学研实验楼等资源优势和条件,开展青少年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本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原则,研发、充实和丰富基地活动内容,既有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还有挖掘当地资源打造的特色活动。各县、市、区职业中学有着较为优越的师资条件和研学优势,完全可以推行“学校+基地群”综合实践教育运行模式,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发剪纸、陶艺等非遗类的校外教育活动,使讲“家乡史”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感性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这对于青少年学生的知识学用结合和未来创新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政协文史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