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
林忠钦,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2018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师评价体系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前提条件。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在近两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规范和指导高等学校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克服“唯帽子”、“唯论文”、“唯奖项”等不良倾向。
上海交通大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结合我校的实践做法,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思考体会,有以下几点跟大家分享:
高校教师评价要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根本原则。在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时,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工作基础,坚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上海交通大学在职称评审、考核聘任、评奖评优等涉及教师评价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并将对教书育人成效的考察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申请表格中,首先需要填写汇报的就是教书育人成效栏目。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生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成效,是我校教师评价的核心指标。
克服成果评价的片面性倾向。在评价教师科技成果时,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引领教师队伍肩负起历史责任,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工作。我校开展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在评价中重点突出教师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本身的价值,考察科研成果在“四个面向”上的具体贡献,而不是简单关注科研成果的外在形式,克服在评价中片面重视成果发表的期刊级别、获得奖项、获批课题等不良倾向。
坚持多元评价、促进教师分类发展。我国的高等学校正处于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队伍的构成情况和成熟一流大学很不一样,既有新引进的人才队伍,也有大批存量的常规教师,需要在教师评价工作中充分考虑。上海交通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多的探索工作。我校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细分了九个不同系列,除了常见的教学科研并重、教学、科研等系列之外,还结合我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国防、成果转化及推广、农业推广、人文社科实践、思政课教师以及体育训练等系列,设立不同的发展通道,促进和引领教师在适合自身特长、能够发挥自身贡献的通道内发展。
坚持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学术领域内更是如此。教师评价工作要尊重这种自然规律,认识到学科差异给评价工作带来的影响挑战,将评价任务交给学术同行来完成。经过多年的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多数专业领域内都拥有一批高水平核心师资,这是我校学术共同体的坚实基础,在我校教师评价工作中至关重要。要想有效发挥学术共同体在教师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是建立配套机制,完善评审流程,以克服关系人情等因素所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 委员热议教师评价体系
王焰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同行评议是国际学术界、高教界通行的、被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高校教师学术水平评价制度,在教师职称评聘、学术岗位聘用、基础研究课题评审中,应予以推广并不断完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评价,还应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在实操中,制度安排的严格、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和相互监督是同行评价制度成败的关键。
郝万禄(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授),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要重点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奖惩性和发展性关系。促进教师个人发展为主,兼顾奖惩管理目标。二是处理好教学性和研究性关系。区分教学为主和科研为主的教师队伍,设置差异化教师评价指标。三是处理好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的关系。特别是对教学效果难评估的行为和绩效指标等,拓宽评价信息渠道,多元评价,充分利用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科学手段。
汪小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首先,政府部门要避免一把尺子量学校。要把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切实落实到位,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其次,高校要避免一把尺子量学科。高校要切实基于自己的定位制定合理的学科评价方案,既有统一的基本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第三,学科要避免一把尺子量教师。在对教师的思政素质和立德树人方面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基础上要切实促进和鼓励教师多元发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均衡良好发展的教师是好教师、在学术上取得重要突破的教师是好教师、勤勤恳恳教书育人的教师也是好教师,多树立一些平凡的教师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