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权益

“黑科技”开启残疾人“无碍”生活

—2024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观察

文/图 本报记者 郭帅 贾宁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2月06日   第 10 版)

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导盲机器人

工作人员展示智能仿生肌电手

参会人员与仿人服务机器人互动

工作人员帮助参加福祉博览会的残疾人乘坐地铁

“六条腿”的电子导盲犬通过触觉、力觉等交互方式,主动导航避障,带着视障者逛展;AR眼镜将听到的语音实时转换成文字并呈现眼前,让听障者聊天、观影、游戏更加顺畅;充满科技感的“钢铁侠手臂”,可迅速识别佩戴者的神经电和肌肉电信号,将运动意图转化为实际手势动作……

在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2024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日前在京举办。此次展览面积2.2万平方米,360余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各类“高精尖”辅助器具产品纷纷亮相,全方位展示了残疾人、老年人等功能障碍群体在衣、食、住、行、用、医、学、娱等方面的创新辅助器具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

走进位于国家会议中心的展示区,“黑科技”气息扑面而来,3天展会期间,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老年人和过往市民参观、咨询、体验。

科技创新“一小步”,幸福生活“一大步”

刚步入展区,记者便被一只“六条腿”的电子导盲犬吸引。

现场,视障人士汪占营正在研发人员的全程陪伴下,由一只电子导盲犬引导逛展。这是他42年的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导盲犬的帮助。

虽然只是初次合作,但电子导盲犬把每个动作都做得行云流水。遇到周围有行人或障碍物时,它即刻感知、紧急避障,确保“主人”的安全。

走走停停,百米左右的体验之旅,对汪占营而言充满新奇。结束后,他边摸着电子导盲犬边告诉记者:“这次体验太好了!有了电子导盲犬,我感觉自己走的路线很直。有障碍物时,盲杖震动得也非常及时,完全可以避开障碍物。”

“虽然早就习惯了黑暗,但我一直都不太敢自己独自出门,听见车来车往的声音更是不敢过马路。”汪占营腼腆地笑着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个导盲犬。”

“我国现役导盲犬仅有400只左右,相较于1700余万的视障人士而言,可谓‘一犬难求’。”上海交通大学“六足电子导盲犬”研发团队负责人高峰表示,目前电子导盲犬仍在测试阶段,他们希望尽快将其推向市场,让更多视障朋友真正实现独立出行。

“这次展会上,很多视障朋友都进行了体验,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下一步我们会充分考虑。”高峰说。

一旁,汪占营听得很兴奋,价格是他最关心的事。

“量产后,电子导盲犬有望控制在10万元内。”高峰的回答,让汪占营有了更多的期待。“对健全人而言,这可能只是科技发展的‘一小步’,但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幸福生活迈出的‘一大步’啊。”

正说着,一旁的展区内,一位参展者直呼,“科幻大片真的照进现实了!”记者被声音吸引,循声而去。

让参观者惊呼的这款带有科幻色彩的产品,外表并不起眼——一副重量很轻、看似普通的黑框眼镜。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高级产品经理张伟明介绍说,“这是一款助听眼镜。”

记者戴上这款眼镜,张伟明的这段介绍,以文字的形式准确无误地出现在镜片上,显示在了记者眼前。

“不只是听障人士,AR眼镜还可以成为老年人的‘记事本’,提醒老年人用药时间、需要做的事情等,同时还可以防止老年人走失并提供摔倒报警等服务。”张伟明说,除了助残助老,AR眼镜在翻译、演讲、导航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让科技产品‘飞进’残疾人的‘寻常百姓家’,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张伟明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款产品将于年后投放市场,“一副眼镜价格在3000元左右,未来随着成本的降低,价格会更低。”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展会中的不少高科技辅具已经在线上线下开售,很多产品的价格也从“天价”降到了平民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黑科技”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产品需要‘被看见’,更需要‘用起来’”

展会上,兴奋的不只是前来参观“黑科技”的残疾人、老年人等,参展企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同样全情投入。

“我母亲今年90多岁了,10年前就配了一个助听器,但是说噪声特别大,不愿意戴。”博音听力展区,70余岁的刘女士告诉工作人员,因为长期听不清、听不到声音,和母亲的沟通愈发困难。“自己年纪也越来越大了,照顾起来真是力不从心。”

工作人员耐心回答着刘女士的问题,并热情邀约刘女士带母亲到现场验配新型AI助听器。

“刘女士母亲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验配是一件很复杂且专业的事,需要不断调校。其实,通过专业的助听器验配和佩戴,80%以上的听障者能获得良好的听力改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助听器技术发展迅猛,“很多千元级产品在降噪等方面已经能够达到进口产品万元级水平,但因为科普力度不够、验配点不足等原因,很多听障者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及时获取这些信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佩戴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工作人员表示,比如一些低龄老人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佩戴助听器,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有线上配验的需求,“还有越来越多的听障者需要助听器能够接听电话、听音乐及有声书等。”

除了助听器这样常见的辅具产品,展会上,各类机器人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体验,外骨骼机器人、助老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都成了观展“热门”。

优龙机器人展台上,多款下肢步行辅助训练装置吸引了不少肢残参观者。一位重度肢体残疾患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体验了自主站立和行走,虽然有些跌跌撞撞,但他的脸上难掩激动之情。

“帮助残疾朋友们站起来、动起来、走起来,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长沙优龙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熊军表示,“通过科技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残疾人重新‘听见’‘看见’,甚至能走得更远,更加有信心融入社会,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话音刚落,熊军看到一位轮椅上的年轻人对柔性外骨骼机器人很感兴趣,便立马上前,鼓励年轻人体验使用。

“最初,我们只是想让更多残疾人、老年人重新看见、听见,重新站起来,现在我们的目标更远了一步,想让他们拥有‘顺风耳’‘千里眼’‘飞毛腿’,让辅具不仅成为帮手,更成为真正提高用户生活品质的好伙伴。”熊军说。

“作为科技企业,我们的产品需要‘被看见’,更需要‘用起来’。”熊军说,展会期间,他和团队最大的收获是更多客户对产品应用的反馈,“这为我们优化产品体验提供了方向。”

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11月30日,2024辅助技术创新交流活动在福祉博览会现场举办。当天,中国残联组织有关单位启动了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平台。

“近年来,全国多地探索建立了辅助器具线上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为残疾人在线申请、选择辅助器具创造便利条件,但目前仍有超过半数的省份尚未建立开通辅助器具线上服务。”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副主任史志强表示。

“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平台的开通上线,进一步完善了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史志强介绍说,通过服务平台,残疾人能随时随地通过线上渠道进行基本辅助器具服务的申请、个性化评估、挑选、线上反馈以及使用训练指导等操作。

从提交申请开始,有的地方最快仅需3天即可完成全流程,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层层申请审批的繁琐流程,实现了数据“多跑路”、残疾人“少跑路”甚至不跑路的目标。

“我们希望博览会能够成为一个起点,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进一步解决残疾人、老年人等在使用辅具时的痛点,让他们对政策、产品等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要疏通企业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堵点,让他们的产品有人用、用得好。”史志强说。

这场属于残疾人等群体的盛会,少不了“娘家人”的身影。

11月29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来到福祉博览会现场调研。

“过来参展有什么收获?”“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怎么样?”一路上,程凯不断询问参展企业及残疾人朋友的想法和感受。

“辅助器具产业既是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无障碍出行与便利安全生活的民生事业,也是市场前景广阔的民生产业。”程凯认为,要以民生兜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抢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机遇,以科技创新带动辅具产业升级、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此次福祉博览会上,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业的发展实力和超大规模市场的真实消费场景。”程凯表示,未来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激发辅具需求者消费潜力与活力,以质量过硬、丰富可选的辅具技术与产品改善他们的生活、学习、社交和工作环境,提振融合与发展信心,带动更多残疾人、老年人感受科技的温暖和辅具的便利,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2024-12-06 文/图 本报记者 郭帅 贾宁 —2024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观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1218.html 1 “黑科技”开启残疾人“无碍”生活 71,21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