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生态

COP16召开:

全球携手让绿色绵延

本报记者 王硕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2月06日   第 09 版)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大会中国馆新华社发

12月2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开幕。大会以“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为主题,将重点讨论加快土地修复和提高抗旱能力,预计持续至13日。这也是大会首次在中东国家召开。利雅得在阿拉伯语中有“花草茂盛的花园”之意,这寄托着沙特人民改善自然环境的美好愿望,也为本次大会增添了积极寓意。

据了解,在COP16大会上,将审议《公约2018—2030战略框架》落实进展、《公约》秘书处核心预算,以及干旱、沙尘暴、土地权属、草原和牧场等议题,促成通过研究2030年后土地退化恢复全球目标等。中国代表团将深入参与谈判,影响国际规则和全球政策制定,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学和技术服务于全球土地退化、干旱韧性监测和恢复,体现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切实履行缔约国义务。

■ 每一秒钟都有相当于4个足球场的土地退化

《公约》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框架下的三大重要环境公约之一,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并称为“里约三公约”。《公约》于1994年在法国巴黎外交大会通过。今年恰逢缔约30周年。

作为目前唯一针对荒漠化和干旱问题的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公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在严重受荒漠化和干旱影响的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缓解干旱影响,保护并恢复土地,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

全球土地退化形势严峻程度不容小觑,《公约》秘书处今年年初发布的公报显示,全球40%的土地已经退化,每年退化的土地面积达到1亿公顷。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地球因土地退化而“生病”,已有近40%的土地受到影响,“每一秒钟,我们都因土地退化而丧失相当于4个足球场的土地。”

土地退化已带来严重后果。无论是农业生产力的下降,还是极端的食物稀缺和饥荒,一系列问题几乎波及世界的每个角落。同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一项关键研究发现,健康的土地生态系统具备固碳和维持水循环的功能,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发挥的固碳作用相当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9%。简而言之,土地退化将致使碳排放增加,进而加剧全球变暖。

正是逐步认识到严峻性,30年来,《公约》框架下已通过多个机制和项目,统筹全球资源、分享技术、筹集资金,帮助各国解决土地退化和干旱问题,同时提升公众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例如设立“全球机制”帮助缔约方筹集资金和技术资源;建立“绿化旱地伙伴关系”并制定全球土地修复计划,推动各国实现土地恢复目标;发起“干旱倡议”,发布政策和措施指导框架,增强抗旱能力等。

例如,在2017年中国鄂尔多斯举办的《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公约》2018-2030年战略框架,明确了实现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战略途径、步骤和监测指标。目前,全球多方已自愿承诺在2030年前恢复退化土地面积约10亿公顷,其中近一半承诺在《公约》框架内完成。

中国驻沙特大使常华介绍,沙特也将荒漠化防治摆在发展转型的重要位置。为此先后提出“绿色中东”“绿色沙特”倡议,以及未来新城、红海新城等重大战略规划,不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产业等可持续发展领域投入,中沙相关领域合作也取得了良好进展。本次沙特主办COP16大会,就是推进全球荒漠化治理进程的具体体现。

■ 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当地时间2日下午,“中国馆”亮相大会,以“跨世纪三北工程 新时代中国实践”为主题,组织展览展示、举办互动边会等活动。中国馆是除东道国之外最大的国家主题馆。这也是首次在境外对中国防治荒漠化和“三北”工程攻坚战进行展示宣介。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我国自1994年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来,认真履行公约责任义务,制定国家履约行动方案,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我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就在几天前,在新疆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沙漠玫瑰树苗被稳稳栽种到沙土中,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这也意味着我国面积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周边形成了世界最长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1978年,中国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40多年来,新疆依托“三北”工程,不断与沙漠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去年11月13日,以于田县重点工程开工为标志,新疆吹响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冲锋号。

经过一年多奋战,新疆以塔克拉玛干沙漠空白区域绿色屏障合龙为目标,开展了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等形式多样的“沙漠锁边”,探索出于田“梯田治沙”、沙雅光伏发电抽水治沙等一批因地制宜治沙新路径。

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荒漠化防治的缩影。

在中国馆的开馆仪式上,COP16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表示,中国已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去年6月以来,中国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目前已经完成治沙面积380万公顷。

如今,“三北”工程的伟大实践,成功打造了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标杆,也为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全新的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志鸥表示,我国未来将进一步分享技术、交流经验,为遏制土地荒漠化、建设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为共谋绿色发展注入动力

以东西绵延4400多公里的北疆“绿色长城”为代表的中国荒漠化治理成就,在不断获得国际认可的同时,也引来更多的人并肩同行。

在非洲,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数据显示,约45%的非洲土地面临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其中55%有进一步荒漠化的风险。为遏制撒哈拉沙漠扩张,非洲国家近年来开展以“绿色长城”计划为核心的荒漠化治理,充分借鉴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与技术,收获显著成效。

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吴波介绍说,草方格沙障固沙技术在这里被称为“中国魔方”,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中国筛选出的一些高抗逆植物,还有一些灌溉节水技术,在中亚、非洲很多国家都得到了推广。

例如,在埃塞俄比亚,针对其草地退化以及灌丛入侵的问题,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中非双方携手构建“清灌育草、封育轮牧、牧养结合”的灌丛化草地生态修复与生计可持续发展模式,植被恢复成效显著。

在毛里塔尼亚,针对当地荒漠化防治和生计可持续发展需求,建成40亩的“绿色公园”,并优选适宜于当地环境条件的防风固沙材料、适宜植物与产品十余种,通过经济果林及蔬菜种植惠及当地社区人民,推动成熟的荒漠化防治“中国模式”与“绿色长城技术”有机结合。

虽取得一系列进展,但全球荒漠化防治依然面临重重挑战。

《公约》秘书处估计,要实现2030年设定的恢复15亿公顷土地的目标,为此每年需支出36亿美元至43亿美元。但受安全局势动荡、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各国内部协调不畅等内外因素影响,目前各国进展差距较大。

“人们无论生活在世界哪个角落,都是紧密相连的。对世界任何地方的自然环境采取行动,都会对世界其他地方产生影响。”蒂奥呼吁,人类要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挑战。

沙特阿拉伯王国环境、水和农业部环境事务副部长Osama Faqeeha博士此前撰文建议,在此次大会上,世界各国应就恢复退化的土地作出更有力的、明确的且具有约束力的承诺,这将有助于达成防治土地退化的关键拐点。“我们可以且应当优先考虑为土地恢复项目提供紧急资金支持,并通过开发银行等现有多边机制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专家也指出,探求治理土地退化之策不仅仅是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使命。这也是大会创设“绿色区域”(Green Zone),希望通过动员和鼓励公众、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科学界和金融机构携起手来,共同探索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解决之道。

2024-12-06 本报记者 王硕 COP16召开: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1213.html 1 全球携手让绿色绵延 71,21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