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乾平
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国侨商联合会监事长,金恒丰科技集团董事长,德迈国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山东省济南市的德迈国际产业园。见到施乾平的那一天,这座城市的秋天已经快结束了。记者面前的施乾平身姿挺拔,端正地坐在办公桌后,话语间温文儒雅,自有一股静气。
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施乾平说的最多的是,感谢改革开放和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感谢之情发自肺腑,结合他的个人经历,这种感谢就很容易理解。
从举步维艰到行业标杆
施乾平1999年创办金恒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生产的打印机目前已经销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回忆起创业的初衷,施乾平坦诚地表示:“当初做打印机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也没什么宏伟的目标。”
而“没有什么宏伟目标”的施乾平和他的金恒丰,仅仅用了10年,就从工业打印机领域的“闯入者”成为占据主要高端市场的占有者。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打印机产业,其特殊性与技术密集度丝毫不亚于汽车制造,集合了激光成像、精密自动控制和精密机械等关键技术。当时售价百万元以上的高端工业打印机,90%以上依赖进口。”施乾平说,从那一刻起他有了新的梦想,就是研发高精度UV环保打印机,在这个领域把民族品牌立起来,尽快摆脱依赖进口的困境。
2006年,施乾平敏锐地发现欧美国家开始陆续颁布法令,要求生产节能环保的打印机,于是果断决策——深耕高端环保打印机细分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扫荡全球,裁员浪潮来袭,施乾平趁势将细分打印机市场的主要研发人员招入麾下,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
2010年,公司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5米宽UV数码打印设备后,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这么多年,我遇到过资金、人才、技术等很多困难,但最困难的是中国的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没有信心,特别是高端产品。”
施乾平告诉记者,那时面对相似价格与品质的高端打印机,国际品牌仍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于是,施乾平2013年8月邀请近200位企业负责人汇聚泰山脚下,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喷印行业高端论坛——“泰山论道”。
“我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让大家在观点碰撞之后逐渐形成一个共识,打破固有的品牌印象,关注更为重要的品质、成本和服务。最终,接受这个观念的有6家公司。”施乾平说,相比参会的200多家,这个数字可能会令人泄气,但他觉得更多的是欣喜,因为这意味着改变的开始。
“就从这6位客户入手,我们不仅出售打印机,还针对每家公司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发展战略。大到公司定位、内部管理,小到产品质量控制、市场宣传造势。”施乾平说,送给客户的赠品是一份全套的咨询策划。他的真诚与用心在此后打动了更多人。
重视质量、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是施乾平一直奉行不渝的发展原则,从自主研发生产环保工业打印机开始,施乾平对技术的创新突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始终乐此不疲。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后,施乾平思考的是如何将企业做大做强,成就民族品牌,同时能够在更多产业前沿技术领域应对创新者的挑战。“现在虽然市场占有率高,但并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产品是一直更新换代的,总有人会赶上来。”
自202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施乾平更加积极地围绕科技创新奔走呼吁——履职两年来,他提出多件提案,建议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机密保护、营造科研创新良好环境、尽快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等举措,强化对民营企业科研创新的精准支持,建立完善良好的科研创新制度;
在“深化鲁港澳合作,助力山东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专题调研上,施乾平倡导积极与港澳创新科技中心和科技人才合作,学习借鉴世界领先技术,借助港澳加大科研成果专利申请,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力求在基础性重大研究上取得突破……
从探路者到铺路人
对于海外侨胞而言,梦想的舞台是一张世界地图,而最美的风景在回家路上。从下海创业,到回国打拼,再到回归故土投资兴业,对这句话,施乾平感触极深。
“我是一个民族情结很强的人,金恒丰的发展折射出一个民族品牌的成长过程,而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回望这么多年走过的创业之路,每一步都像摸着石头过河,跌跌撞撞,如履薄冰。”曾在海外打拼20余年的施乾平深知海外创业的不易,也深感祖国崛起为华人事业发展带来的空前机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创业、就业。
双向奔赴,是在闯世界与创家乡中同心同向。“改革开放让我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归家乡。下一步,我将从家乡起航联通世界,为家乡发展贡献微薄力量。”怀着一颗回报祖国、回报家乡的赤子之心,施乾平把事业的重心转回了国内,把服务家乡建设作为新的人生追求。同时,他也“希望更多的华侨华人能够把目光转向国内,共同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2017年,乘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春风,施乾平在济南、烟台分别投资建设了德迈国际信息产业园和德迈国际双创产业园。他决心用自己创业的经验,帮助更多回国创业的华侨华人少走弯路,助力新兴企业加速成长。
“德迈国际信息产业园由工业打印机产业链、侨商创业投资聚集区、高新科技总部组成,目前已入驻300多家企业,聚集众多侨商、海归创业人员和高新技术企业,促成当地政府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达成多项合作。”施乾平说,产业园中还特别打造了“侨商之家”。
除了“侨商之家”,这个产业园区里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鲁新侨·界别同心汇。
“我们以省市政协部分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为主,吸纳部分留学归国创业人员,依托‘侨梦苑’‘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北方华侨国际中心’‘侨商之家’等阵地,组织集体学习、政策解读、宣传推介、公益慈善等活动。”从提出创建申请的那一刻起,施乾平就自觉把责任扛在了肩上。他说,“如今,这里是侨胞之家、新侨之家,有事没事常来聚聚,有困难一起来商量解决。”
这些年,施乾平深刻体会到营商环境的优化和侨务引智引资体系的完善。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发挥华侨华人优势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案》。在准备提案的过程中,施乾平借助“侨商之家”“侨胞之家”等平台进行了深入调研,尽量把情况摸准,把问题分析透,确保意见建议更具操作性。
作为侨联界全国政协委员,施乾平的履职实践有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广泛联系海内外侨界人士,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
一边建言资政,一边积极推动并陆续开展了“访侨企、送服务”金融服务发展银企对接会,新侨创新创业恳谈会、同心沙龙送政策等系列活动,施乾平在履职与本职工作中的积极作为,深受侨界欢迎。
向调查研究求智慧
拥有全国政协委员与中国侨商联合会监事长的双重身份,施乾平注重履职与工作的有机结合,“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的同时,用专业力量通过政协大平台,能够影响一部分决策,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是我的幸运。”
“履职建言,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失真。”自成为政协委员那一刻起,施乾平就对自己提出这样要求。
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不失真?在施乾平看来,关键在于做好调查研究。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专题调研,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双周协商座谈会、界别协商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作为中国侨联宣讲团成员参加线上线下专题宣讲……调研履职逐渐成为施乾平的日常。
“今年5月,我随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赴广西南宁、北海等地,围绕发挥海外侨胞作用,积极参与助力‘一带一路’‘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施乾平说,这次调研是对于自己提出的、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督办提案的《关于支持“一带一路”国家“小而美”民生工程 促进民心相通的提案》的充分肯定,更加坚定了他积极建言资政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10月,在随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围绕“深化鲁港澳合作,助力山东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后,施乾平的思考逐渐走向更深处。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以及对外开放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把山东市场广阔、产业体系完整、科教实力雄厚等优势,与港澳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科技创新领先等优势结合起来。”施乾平说。
眼下,施乾平正在抓紧推进由中国侨联批复的“北方华侨国际中心”建设,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等机遇,引进符合楼宇经济特点的侨商企业或企业总部,努力打造侨团江北总部基地、侨商侨企创新创业示范区、济南对外开放新地标。
无论企业做得多大、路走得多远,如何更好地帮助国内企业与住在国华侨华人建立沟通合作交流机制一直都是施乾平最牵挂的事。
“海外和国内有的标准不一样”“在当地没有成熟的经销渠道”……调研中,施乾平认真搜集问题,一一记录。他发现,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借着“一带一路”建设东风,计划发展海外业务,但由于对当地情况了解不透、信息对接不畅等原因,面临很多共性问题和挑战。
“数千万华侨华人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其中一大特点就是有国际化视野,资源丰富,一直活跃在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经贸合作、文明交流的前沿。”
在施乾平看来,华侨华人可以发挥内外联动的优势作用和对外经贸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拓展海外联谊,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中外政策沟通、经贸联通。
通过调研分析,施乾平提出“着手建立连接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的沟通合作平台建议”。
“我愿以一颗匠心一直努力,成为开放发展的拓路人、铺路人,做好交流合作的架桥人,努力成为民生民意的代言人。”施乾平的语气中所流露出的,是坚定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