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长年致力于考古学的研究与实践。从考古学视角怎样理解古典学研究?如何通过古典学做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研究与阐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深入挖掘古典文明的当代价值,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本报记者就此专访刘庆柱。
用古典学的方法论研究中华文明
学术家园:不久前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举行,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成立。古典学研究成为时下学术领域的一个焦点。首先请谈一谈您对于古典学研究特别是中国古典学研究的理解?
刘庆柱:古典学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在古希腊罗马寻找到西方文明的源头,并在19世纪的德国逐渐成熟。
不同于古代西方,中国“史官传统”悠久,自2000多年前就设有史官。史官必须秉笔直书,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正确的成功的要写,错误的失败的也要写。史官书写中国历史的传统一代又一代地延续至今。由此,中华文明有着从《史记》到《明史》的总计3213卷、约4700万字的国家正史文献记载,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时期,这样的文献历史在世界古代国家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历史经验与历史教训的总结,以史为鉴、以古鉴今,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监督机制。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随着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中国百年考古一系列重大发现,佐证了我国重要古代历史文献的“历史信度”,使之成为“信史”。比如20世纪30年代殷墟的考古发现,佐证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关于商代历史的记载是可信的。而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的互相证明,把中国历史连在了一起,也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需要相关领域的学者做好中华文明的阐释与研究,不仅是对内,还要对外。新时代以来,相继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以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为基础,结合天文学、古文字学、文献史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在世界视域下,我们用产生于西方的古典学的方法论,结合中国实际、结合科学发展成果来研究中华文明。用相同的方法论来研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明,才能在说清楚自身历史与文明的同时,弄清楚他国的历史与文明,互相尊重且各具特色,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才更易于展开,从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做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研究与阐释
学术家园: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孝感市考察时强调,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请您结合考古学研究实践,讲述如何从中国古典学研究角度来做好中华文明特性的研究与阐释?
刘庆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我看来,这五个突出特性之间是存在内在逻辑的。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五千多年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其“连续性”是基于历史发展中的不断“创新性”,比如中华文明中的“文官政治”与“贤明政治”构成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创新特色。同时“向内凝聚”的统一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而“大一统”的理念,则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让中华民族紧紧抱成一团,即使变得强大,也依然追求和平与合作。就像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这条“和合之路”,带给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是和平共处、互惠互利。
研究古典学不只是为了研究自身古典文化与古典文明,还要在尊重他国文化文明的前提下,探寻中外文化文明的同与异。因此,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正确认识古典学研究,既不自大也不自卑,据此更真实具体地认识丰富多彩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实证性。考古学用发掘实物来证明历史、活化历史,从而助力于讲清楚、讲透彻什么是中华文明,我们为什么形成这样的文明。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正如马克思所言,不同的生存条件和不同的生产方式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比如同样是戏曲艺术,北方戏曲的声腔偏高亢,南方戏曲的声腔则偏轻柔。虽然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但不同的文化并不等于不同的国家。文化和国家是两个概念。国家是什么?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
“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中华文明不同于希腊的城邦制,中国很早就有大一统的观念,各个民族、地区和而不同,虽然地形、气候、风俗习惯等不一样,但紧密相依相连,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不同文化与文明,也造就不同的国家治理体系。我们今天就是要用古典学的方法论来证明,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史”的相同与各自“文明特色”,将世界各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五彩斑斓的“文明史”呈现于世人。
立足于中华文化研究古典学
学术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唤醒和激活古典文明中的精华,挖掘其当代价值,从中获得教益?
刘庆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所有科学都是服务于社会的,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古典学也不例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文明。用古典学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明有什么作用?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中国历来重视历史,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的历史,就等于将中华文明5000多年来不断裂的成功经验视而不见,就会走弯路,就会失去作为“中华文明”的“中华文明”的“本质”。
古典学早在1927年就传入中国,1928年在中山大学设立了“语史所”,与此同时国家又设立了“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可以看出世界古典学在中国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并取得了辉煌成果。我们研究历史不仅要靠文字,还要靠实物,把考古学和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结合,把自然科学技术应用到考古学、历史学研究中去。这使中华文明研究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果,比如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项,居全球首位。又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古典学研究是服务于文明研究的,以便于我们和世界其他国家文明“共建”。怎样共建?寻找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同一性。而古典学的研究方法,则是中西共通的。我的老前辈夏鼐先生,研究历史是学贯中西的,一方面将其他人之所长变成自己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夏鼐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就大力提倡在考古领域运用科学技术。如今古典学研究已是多学科交叉,依然要强调把它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
学术家园:您还曾谈到古典学的终极学术目标是研究人类文明史。当前中国古典学研究方兴未艾。新时代的古典学研究者应该做些什么?
刘庆柱:古典学的终极学术目标是研究人类文明史。中国的古典学应该以历史学为核心,明确研究目标,找出中华文明的共性和特色,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所谓文明交流互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是大胆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文明的精髓。前提是要有正确的立场,即立足于中华文化,立足于中华文明自己的特色。世界文明共鉴,离不开对西方古典学的研究,这也是当前中华文明研究走向世界与世界走进中国的必然。因此,古典学研究者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在我看来,古典学不单单是一门学科或一个学说,它甚至还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存和信誉。新时代古典学研究者要做的就是运用古典学,在谦虚学习借鉴的同时,理直气壮地把中国历史讲清楚、把中华文明讲清楚,最终促进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