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华夏副刊

指引生命的方向

魏海敏(台湾)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1月12日   第 12 版)

谈到梅兰芳表演艺术对我的影响,这背后可能涵盖了我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以及对中国戏曲艺术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状态的看法,反映在我的认知中,成为了我生命方向的指引。

曾经看过这段话:技艺永远是表层的,支撑它能走得更远更好的,永远是你的见识、格局和人格焕发出来的魅力,以及灵魂能抵达的高度。托尔斯泰也曾说过艺术从来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感情的传递。

从这两段话我们再回望梅兰芳大师的一生,觉得他真是认真奉行这个戏剧的规律。从他年纪轻轻如初生之犊,不畏艰难地创作现代文明戏,让古老剧种掀起时代的风潮,然后又开启了十出古装戏的创作,进而奠定了梅派表演艺术的美学基础。还有他多次出国表演不但输出了京剧艺术,还积极地学习他人所长,这些作为岂止“勇敢”二字所能涵盖的。依我看来梅大师不仅在舞台上建立了他的审美观,在精神层面上更引领我们朝着更美好的艺术方向前行。

我感到在中西戏剧故事中所蕴含的一些哲理是共通的,在观赏戏剧时观众可以对照自身的遭遇、认知引起共鸣,进而产生情感变化和观赏的快乐。但是,在中国传统戏曲里,又加了多层意义,因为中国戏曲里面不是只有剧情的铺陈,还有唱有念、有身段、有文戏有武戏,再加上传说、神话等内容因素,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进入剧情感受美好。

这是我对梅派表演艺术以及戏曲的一种粗浅的理解,从文字上看,好似简单,实践起来却有着无限大的困难。譬如在上世纪30年代,梅先生正值盛年的时候,当时没有专业的编剧、编腔的老师,都是演员和导演、同行、乐师之间的共同创造。戏园子每天有戏在演出,所以只能挑空当时间编新腔、设计对白、身段,还有音乐锣鼓点,除了这些还要加上当时已经渐渐进步的灯光道具、服装等。编排好一出戏上演了之后,观众会欢迎吗?会常演不衰吗?这些,梅大师身体力行都做到了。

他一生中,有将近百部新创作品。不但他做到了,在同时代的优秀艺人中也共同做到了,开创了中国戏曲的黄金年代。这些精彩的作品也一直流传至今,依然为人们带来非常满足的观赏体验。我认为梅大师的最伟大之处,就是在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代,发挥了个人的最大潜力,获得了最佳的艺术成果。

我在幼年剧校时期就从很多票友叔叔那边得到了梅大师的唱腔资料。我还自学学会了言慧珠的《黛玉葬花》《写状》《芦花河》以及杜近芳老师的《断桥》。后来又得到了梅葆玖老师年轻时候的录音,如《祭塔》等。但我是直到1982年在香港,才看到了梅葆玖、童芷玲老师的现场演出。那次的北京、上海两大院团现场表演之后,我真正被感动、被折服了。1991年,我拜入梅门,开始往返北京、台北全身心投入梅派的学习,京剧成为我一生的事业。经过梅葆玖老师二十几年言传身教,我对梅派表演有了更深的体会,现在我自诩为“京剧推销员”。

1996年我在台湾的一些长辈朋友们的助力下,成立了京剧艺术文教基金会,为推广京剧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现在,我每年都会在学校、企业、社团等地演讲,介绍京剧和四大名旦的成名史,有时是创新戏的甘苦谈。另外,我在4所大学以及研究所里,教了近十年《认识京剧 认识自己》的课程,教导学生们通过发声、气息、演唱及唱词中四声、四呼、尖团的练习。让他们感受京剧丰富的内涵,以及自我对声音及肢体的重新认识。

梅葆玖老师忠实继承梅兰芳大师的声腔艺术,为第三代梅派弟子的我们提供了最佳示范,成为了后辈和大师中间的桥梁。老师仙逝后,我对传承这件事有了新的体会,原本我觉得自己即便教课也是代师传艺,梅大师的艺术我还没学好,怎么能收徒呢?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发展,艺术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我从1986年开始创作新戏,一直到现在创排从没间断过,我更深刻体会到梅大师那一辈艺术家们创作的艰难。

首先塑造戏曲人物比话剧舞台剧都要复杂得多,也不是唱一段、讲几句白口、动动身段就可以了,而是要透过演员对角色人物背景的认识,体会剧本里要挖掘的部分,这部分的表演还必须是属于这个人物独有的性格才行。这里就体现出刚才所说的:技艺是表层的,支撑它能走得更远更好的,永远是演员的见识、格局及人格特质。

在大陆和台湾做好京剧人才的培养和传承是我对自己未来生涯规划当中重要的一环。想传承的不仅是梅派表演艺术,还有那种透过角色人物传递于外的属于中国人心目中最温婉、典雅、平和、动人的女性风采。有趣的是,我近些年所创排的新戏当中,有几出戏是传统意义上不大温婉的女性,甚至是俗称的“坏女人”。我把她们视为一种挑战,一种拓宽女性演员的戏路,这个现象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梅大师那代的四大名旦创作了泾渭分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女性。四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是由四位男士所创造。在短短的三十几年的历史印记里,为京剧创造了几百出戏,乾旦艺术就如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般,令后学者受益匪浅。今天的我们,只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总能找到适合的表演流派。21世纪世界飞速地转变,多元的社会,人类越发看清生命本质、女性内在的复杂,绝不是风格可以界定的,人性也不是非黑即白。时代的进步促进了思想的改变。所以我们女性演员所能做到的就是挖掘不同女性的内在。

我前年在台湾收了三个弟子,以梅派表演为主线。所以在教学的课程里,除了唱念做表的技术之外,我还特别看重学生的态度及人品,加强内在外在的认知能力。内在,是对自我的要求,如对戏剧的热爱,常问问题,教的唱腔能在每一次修改时做到正确,对老师的尊敬进而尊敬这个行业,态度谦和、熟悉梅派艺术的表演重点及特色等。外在,是要培养对艺术多元的涉猎,观赏各种表演,多看京剧相关的书籍,学戏要了解剧情、剧中人物的特点、表演重点、对手之间的互动,每出戏的装扮穿戴、砌末(道具)的使用等。我期待未来的年轻演员有更大的潜力。

以上是我心里希望的,但现在京剧发展的环境也令我忧心。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如此崇高,艺术的追求应该是有境界的,但一些院团为了生计必须以绩效保证演出场次,演出剧目同质性较高。我们都知道,青年人才的养成非朝夕可成,应该打造一个好的环境,有计划地去培养。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努力奋斗。

(作者系台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2024-11-12 魏海敏(台湾)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9987.html 1 指引生命的方向 69,98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