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乡村振兴

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本报记者 李元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1月12日   第 09 版)

浙江省嘉兴市以全域设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目前4.77亿人生活在农村。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之一,也是关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改革举措。如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对此,委员们结合各自实践给出了具体的思考与建议。

▶▶▶ 需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谢茹表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决定设立5年过渡期,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积极成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收入水平还不高,且自我发展能力欠缺,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在谢茹看来,持续有效防范返贫致贫风险,需要在完善机制上下更大功夫。她认为,目标上,既严防绝对贫困,又缓解相对贫困。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底线任务。设定返贫致贫标准(警戒线)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参照世界银行发布的国际贫困线,综合农村人口收入支出情况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保障水平,确定返贫致贫警戒线,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每5年调整一次。再如,建立返贫致贫风险预警机制,锚定返贫致贫警戒线,针对关键风险变量,综合设定不同等级的风险阈值,确保有风险的农村人口及时纳入监测、精准开展帮扶。同时,聚焦缩小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加快推动防止返贫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两个政策衔接并轨,支持各地根据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低收入人口范围,因地制宜探索缓解相对贫困机制,把返贫致贫防线筑得更牢。

“对象上,既聚焦重点人群,又覆盖所有农民。”谢茹表示,构建“全员监测、遇困即扶”监测帮扶机制,把监测对象从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扩大到所有农村人口,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村人口给予重点监测,及时帮扶。加快建设防止返贫致贫大数据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因覆盖范围扩大带来的监测难度增加的问题,减轻基层负担,提高监测效率。

谢茹举例说,江西省从去年3月开始,探索建设了覆盖全省900多万户3400万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系统,打通教育、民政、医保、残联等13家部门44项数据和12家金融机构数据,实现常态共享、实时互通,并多维度选取农户50项动态指标,构建智能预警模型,以“0-1”赋值风险系数,对农户开展数字画像,变“人找人”为“数据找人”,让监测更精准、预警更及时、帮扶更有效。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提升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实现农村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针对此目标,我们要在手段上,既要提升保障水平,又要促进发展增收。这就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准确评估农户帮扶需求,针对不同风险类型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比如,对无劳动能力的,强化低保、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兜底,确保应保尽保;对遭遇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经济下行、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机制作用等。

此外,我们还需加大力度,既强化外部帮扶,又注重激发内力。谢茹建议,继续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把防止返贫致贫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督促各地各部门扛牢责任、落实政策、抓好工作。同时,健全乡村振兴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持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把防止返贫致贫纳入驻村工作主要职责任务。持续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实施兴村项目,通过产业、就业、消费、捐赠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最重要的是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谢茹如是说。

▶▶▶ 需更好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作用

粮安天下安,民富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

近年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脱贫地区加快发展,脱贫群众有效增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但受自然灾害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粮食稳产保供难度加大,结构性问题和部分品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国产大豆“卖难”再现,玉米价格持续下行;一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困难,分层分类帮扶力度需要加强。针对上述情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钱文挥表示,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大高标准农田和种业振兴投入,完善储备调控政策,探索商业储备、产能储备等多元储备体系。统筹防返贫监测对象等农村低收入人口信息监测、共享,为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行开办精准防返贫贷款等业务提供支撑,提高联农带农惠农成效。“此外,还应保持农发行国家粮油储备业务专办行地位,明确政策指令性业务边界。”钱文挥补充道。

在钱文挥看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虽然近年来,各地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但钱文挥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层次普遍较低,2023年深加工率仅为30%左右;科技支撑不足,初加工机械化率不足50%,加工转化和增值率偏低。这就导致金融机构“难融资”与主体“融资难”并存。

怎么办?钱文挥表示,要立足全产业链,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制定规划、出台政策、聚合要素,延长加工链,推动集群化,促进融合升级。对县域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给予更多倾斜,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增加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民收入。还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聚焦农机装备现代化、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多方位收集共享征信信息,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拓展普惠金融尽职免责范围,搭建金融服务乡村产业生态圈。

钱文挥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要看到,受制于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有不小差距,农村生态环境需要提升等。如何尽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短板?钱文挥表示,应持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总结推广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经验,促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同时,完善打捆打包等金融政策,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经营主体实施,项目建设产生的收益可作为还款来源,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金融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农业政策性银行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农业农村的发展速度快于全国的平均速度,金融服务‘三农’的发展速度快于其他领域,才有可能补齐短板,加快赶上现代化建设步伐。”钱文挥表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大金融特别是政策性金融投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主要做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为此,我们要在中央文件中进一步明晰农发行职能定位,更好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服务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战略等领域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巩固提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和骨干地位。

2024-11-12 本报记者 李元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9973.html 1 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69,97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