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都体现在“传统文化元素”里,这些文化元素包括传统建筑、构筑物、街道肌理、传统习俗、节庆方式等。千百年来,它们承载着乡愁记忆、见证了历史进程、彰显着文化自信,是弥足珍贵的城市文化遗产。但是在商业利益面前,没有商业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很容易被忽视和破坏,甚至被直接去除。本来应该百花齐放的历史街区变成了千街一面的小吃街和美食城,加上原居民地迁出,原有的生活氛围和文化故事随之消失,城市记忆就这样被硬生生切断、地域特色也随之烟消云散,形成不可逆的文化断层。
建议:“留、改、拆、增、建、营”六项举措配合发力、统筹推进。
“留”是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建筑的外观特征和街道肌理,包括牌坊、门楼、庙宇、民宅,甚至是古碑刻、古井口、石板路等,与之相伴的传统习俗、节庆活动也一并保留。
“改”是指“外观改造”和“功能改造”两个层面。“外观改造”是指改造不符合历史风貌的现代建筑,使其呈现历史原貌和地方特色。“功能改造”是指使用功能要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商业需求,比如加装落地窗,增加保温层、按比例配置停车位和公共卫生间等。
“拆”是拆除私加乱盖的违章建筑和破坏历史风貌的垃圾建筑,回归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体验。
“增”是增加“文化创意作品”。历史文化街区是孵化非遗产品的最佳温床。一些平时很少接触大众的非遗和老手艺可以借助文化街区这个平台快速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而文化街区也可借助特色非遗产品给游客带来可触摸、可互动、新颖独特的文化体验。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建”是按古法复建一部分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并有影响力的地标性建筑或构筑物,如钟鼓楼、牌坊、门楼等。让“鼓楼街”的鼓楼物归原处、让“牌坊巷”的牌坊俊影重现,让记忆延续,让故事流传。
“营”是注重业态运营。最好的状态是形成自我运营的生态圈,原居民与新商户相伴共生,即所谓的有烟火、有乡愁、有传说、有信仰,使其成为一个展示地域特色的“展览馆”、融汇传统与时尚的“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