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华侨博物院珍藏着一块古朴大方的“萃英书院”牌匾,木质匾额长191厘米、宽86.5厘米,四边凸起,雕花图案底部为绿色。这是新加坡华人收藏家、原新加坡石叻坡文化民俗馆创办人陈来华于2004年捐赠的,其背后是以陈金声家族为代表的华人勤劳致富后倾注心血助力教育的感人故事。
新加坡萃英书院位于新加坡的厦门街134号,创办于1854年,是一代商业巨子、华社领袖、福建华侨陈金声创办的华文私塾,也是新加坡最早的华人学校之一,无论贫富子弟,都可以入学。校名“萃英”之意是:“萃者聚也,英者英才也,谓乐得英才而教育之”。萃英书院每年都延请教师讲授华文教育课,使许多华侨子弟都能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
陈金声是出生在马六甲的华人移民后代。经过最初的财富积累,陈氏家族获得了一定的家庭财富,因此,陈金声有机会在马六甲华人私塾接受中华传统教育,还在英校接受了英文教育,也更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新加坡开埠以后,得益于熟悉当地情况、了解西方文化,又熟练掌握中文、英语、马来语,陈金声很快在商业领域崭露头角,以“丰兴”为商号逐渐扩大业务,在马六甲和上海分别开设公司,成为了新加坡商人在上海开设商行的先驱。
成为富甲星洲的商业巨子后,陈金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逐渐走上新加坡华人社会舞台。至今,位于新加坡市中心的滨海公园里仍屹立着一座为纪念陈金声出资改善新加坡水源供应系统而兴建的陈金声纪念喷泉,陈金声不仅为新加坡的市政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也对新加坡华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时的艰难岁月中,海外华人对华文教育愈发重视。以陈金声家族为代表的“土生华人”在积累了家族财富、获得社会地位后,慷慨捐资,兴建了一批华文教育机构,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海水处就有华人,有华人处就有华教”。
陈金声出资兴办崇文阁和萃英书院,开新加坡华校教育之先;陈金声长子陈明水创办金声义学,出资扩建崇文阁和萃英书院;陈金声之孙陈若锦创办英华学校,首倡兴办新加坡学院。同时,陈氏家族还多借助自己的身份,为华人教育事业奔走。
崇文阁与萃英书院对推动华人传统教育作用巨大,两校“存兴贤劝学之盛心”,使闽籍子弟坚守“圣域贤关之正途”。既延续了中华文化传统,强化了文化认同,又推动了文化发展。以陈金声家族为代表的华人先贤矢志兴学,“替海外迁民奠百年之丕基”的精神仍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