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人口社保

让3500万失能老人同享幸福“夕阳红”

本报记者 赵莹莹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0月10日   第 10 版)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的一家社区养老照料中心,社工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和康复治疗。本报记者 贾宁 摄

丹桂飘香,又到重阳。在弘扬敬老爱老美德、营造浓厚为老氛围的同时,让失能失智等困难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护,不仅是老人及其家庭的刚需,更是缓解全社会养老焦虑的当务之急。

老龄化社会已然到来,失能老年人在哪照护、谁来照护、如何照护?如何助力失能失智老年人生活持续改善、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就此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编者

失能老年人在哪照护?

“体温36.8摄氏度,血压143/90毫米汞柱,心率72次/分钟……”秋日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躺在床上的孙叔叔,正安静地看着老伴儿邱阿姨把嘴里念叨的数字一一详细记录在本子上。

这本每天都在更新的“健康管理档案”,已从当初的一页纸变成了一部书。与之相伴的,是邱阿姨较之同龄人更显苍老憔悴的容颜。

孙叔叔今年75岁,9个月前因患脑梗瘫痪失能。洗脸、穿衣、如厕、洗澡……生活起居无法自理的他,时时刻刻离不开老伴儿的照顾,而24小时“在岗”,也让邱阿姨感到“不堪重负”。

与能够自理的老年人不同,失能老人需要更专业的照料、更长期的医疗服务,其家人不仅面临经济压力,还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日前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失能失智、慢性病老年人占比逐年攀升。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

从生活照料到康复治疗,从经济压力到精神负担,“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了许多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真实写照。

失能老年人在哪照护?“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是个难题,有的家庭选择在家照护,有的选择社区照料中心或养老院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注意到,随着“4-2-1”型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增多,老年慢性病高发、多病共存,家庭自我照顾的方式越来越力不从心,社会化的长期照护需求正在不断增大。

“要继续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大力推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服务进家庭,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创造条件。”龙婉丽建议,明确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要点,并做好与机构养老的有机衔接,鼓励并大力支持轻资产型的老年照护服务运营商嵌入社区,为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日间照料、全托等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服务需求。

针对照护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龙婉丽提出可通过资金扶持照护机构培育,在充分利用当地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城市优质照护机构向城乡拓展。对偏远及农村地区开展长期照护服务的机构,适当放宽准入条件、给予充分政策支持、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偏远及农村地区服务可及性。

失能老年人谁来照护?

在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后,受访委员普遍认为,照护失能失智老年人,加强长期照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不可少。

今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联合发布长期照护师的职业标准,长期照护师作为一个全新工种走进公众视野。

“长期照护师的设立,对于加快培养培训大量高素质的长期护理服务从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张金英表示,按照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专业照护力量不足的问题。

“失能失智老年人绝大部分还是在家依靠老伴或子女照顾,但承担照顾任务的家庭照护者普遍没有接受过照顾老年人的相关技能培训,往往凭经验或自己摸索。”为此,张金英建议,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帮助家庭成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同时,鼓励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养老照护、老年护理等专业,培养更多护理人员和心理医生,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老年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南京市委会副主委林敏洁认为,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面临复杂的问题,服务范围相当宽泛,提供服务的队伍应是来自不同学科(医学、护理、社工、康复等)背景的人员之间的合作,才能向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完整且连续的照顾,满足被照护者的需求。

为加强照护队伍建设,扩大养老护理员稳定来源,《报告》提出,支持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地区与劳务输出大省开展劳务协作,注重吸纳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到养老服务岗位就业,促进养老服务人才跨地区有序流动。

对此,张金英深表认同,她期待更多年轻人能够客观、科学、全面地看待养老服务工作,主动投身“长期照护师”等养老服务职业。

失能老年人如何照护?

《报告》提出,将紧紧抓住我国人口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前的重要窗口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将失能老年人照护作为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重点,通过“养办医”“医办养”、医养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医养康养相融合,更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

“实践表明,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对于失能老年人来说缺一不可。让失能失智老年人有尊严地老去,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建立起包括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家庭在内的多层次照护服务体系。”张金英直言,让失能失智老人安心养老,并非一方之力可以促成,需要社会负担一点、家庭付出一点、子女关心一点,共同承担起养老照护的责任。

具体而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主导完善家庭、社会力量、政府共同参与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即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全链条养老体系,按照老人的健康状况,在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中实现顺畅转介。同时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为条件困难的失能失智老人“兜底”。

“如何更好地照护失能老人,是未来养老的‘难点’,也正在考验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在近几年的多次走访过程中,林敏洁发现失能失智老人居家养老普遍缺少系统性的保障措施。一旦家里出现失能失智的老人,整个家庭都要花费精力,照顾过程中还要面临诸多不便。

为此,她提出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以老人的失能程度及收入水平为依据,根据不同需求划分居家式服务、社区式服务、机构式服务和其他服务等不同类型,明确对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与养老的责任和补贴,为失能失智老人公平、有尊严地享受长期照护与养老服务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全国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面向重点人群的针对性、延伸性服务不足,尤其对失智老人的关注与服务供给不够充分。”龙婉丽建议政府和机构精准识别失能失智老人,厘清状况,组织力量合理制定标准,有效配置资源、精准提供服务以避免政策瞄偏、脱靶。

她同时提出,由于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往往需要家庭的长期投入,还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家庭的支付能力,机动使用税收优惠、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工具,将家庭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采访中,委员们一致认为,失能失智老人需要被更多举措、制度温柔相待。“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生态,不仅是城市温度的一面镜子,也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多位委员如是说。

2024-10-10 本报记者 赵莹莹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441.html 1 让3500万失能老人同享幸福“夕阳红” 68,44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