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辽沈大地依然草木葱茏。经过一天的“坐而论道”,带着对辽宁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书面认知与内心期待,9月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860余位民建会员,兵分六路,对辽宁区域经济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考察。
我们这一队前往本溪。选择本溪不仅是因为它作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具有样本意义,更是因为今年上半年本溪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成为辽宁各地级市中的翘楚。这个在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发展格局中扛鼎“辽东绿色经济区”的重镇,是如何以轻盈的步履,跑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踏上了考察之旅。
从沈阳出发,一路爬坡越坎、穿洞过桥,沿途的自然风光从车窗划过,脑海里则是黑黑的煤炭、火红的铁水……约1小时车程,我们就来到了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个开发区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于1993年,2008年确定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开发区的主要发展方向,2012年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生物医药产业是如何在本溪聚集发展起来的呢?这还得从它的资源禀赋说起。本溪有各类中药材1117种,自然蕴藏量超过2万吨,适合中药材种植的山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中药品种和产量均居辽宁首位。
以原材料为先导,制药业在本溪逐渐聚集,与此同时,政府顺势而为,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足了功夫。据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发区管委会重新定义“头号工程”,推行项目管家和重大项目服务专班制度、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全程提供帮代办服务,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实行高效集中审批制度。辽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专门设立了本溪医药产业服务办公室,护航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而今,涵盖种植、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的195家医药企业在此聚集。开发区还不断加大开放力度,世界医药50强企业日本卫材、韩国第一大处方药生产商大熊制药等国际知名企业先后入驻。
更让考察团感到意外的是,在开发区内聚集了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校区、辽宁科技学院等6所专业对口高校(校区),在校师生达3.6万余人。这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
据了解,这些高校与区内企业合作,组建了7个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承担辽宁省“揭榜挂帅”重大专项3项,多项研发成果实现就地转化。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药企创业和发展,开发区内,国家级、省级相关科研机构相继建成,符合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占地3.45平方公里的绿色原料药产业园及配套设施持续优化。园区企业表示,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中试成本、开发成本在不断降低。
教育、科技、人才在这里聚集,新型“药都”本溪的容颜逐渐清晰,新质生产力因此得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得到发展的不仅是生物医药产业,叠加上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本溪的康养产业和文旅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考察过程中,5A级旅游景区、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主景区本溪水洞,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考察团成员表示:“管理井然有序、讲解生动精彩,我把全程都录下来了,回去给孩子看看,以后有机会还要带家人来玩。”
在紫霞堂松花石砚博物馆,“红领巾”讲解员为考察团讲解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历程,在惊叹于砚雕作品巧夺天工的同时,团员们更被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深深感染——“克宽克学而益求其精,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当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一庄霓虹闪亮、篝火燃起的时候,游客们尽情欢娱。直播,将小市一庄的现场演绎同步到线上;一拨又一拨游客,从线上走下来,到实地体验。流量经济在小市一庄实现了双向提升。从昔日的农家乐到如今的4A级景区,小市一庄用一个个创业“奇迹”回应了人们脑海中的“不可能”。
有人喜欢在烟火中咂摸滋味,有人则愿意在林泉间体味舒畅。计划投资98亿元的花溪沐枫雪温泉旅游度假区,已完成投资32亿元。这里集山水休闲、滑雪运动、温泉康养、红色旅游、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正当团员们探讨建筑设计、设施配置、园林景观的时候,穿着泳衣、披着浴巾的小朋友笑嘻嘻地走来,“在这儿泡温泉可太舒服了!”
在本溪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世民的市情介绍中,“中国钢都”“中国药都”“中国枫叶之都”被多次提及。这“三都”也正是本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和成果。从过去的“一业独大”到现在的“三足鼎立”,在科技的赋能下,“雏鹰”翱翔、“瞪羚”跳跃,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钢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康养文旅三大产业链中获得突破和成长。
窥一斑而知全豹。来自河南的民建会员王威如是说到她的考察感受:突出的区位优势,扎实的科教基底,给了这片土地开拓向前的不竭动力;锚定国家战略、坚持突破创新,更给了新时代辽宁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而今,在辽宁不同区域,都呈现出多元业态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乘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东风,持续深化改革,辽宁之变,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