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调查研究

山海关不住辽沈百业新

——2024年中国(辽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陈姝延 王金晶 通讯员 罗锋 秦月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25日   第 03 版)

民建调研组一行赴辽宁省营口市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调研 吴姝静 摄

民建调研组一行赴辽宁省本溪市高新区规划展示馆调研 陈姝延 摄

9月5日至7日,由民建中央主办、辽宁省人民政府支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辽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在沈阳举行。30个民建省级组织代表团代表、专家学者和辽宁本地企业家代表等相聚辽宁,通过主论坛、专题论坛、考察调研等形式,为充分发挥辽宁区位优势,为东北全面振兴寻求发展良机、实现合作共赢贡献智慧和力量。

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友好环境共绘振兴新蓝图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到东北调研考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为东北全面振兴谋划蓝图,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一揽子支持政策,推动东北走上了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论坛前夕,民建中央调研组就“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赴辽宁实地调研,考察了沈阳、大连、辽阳等地的一些企业和项目,在充分感受到振兴步伐的同时,深入思考如何高水平构建辽宁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问题。

调研组发现,近年来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辽宁共有经营主体515万户,同比增长9.4%,新设经营主体中,民营主体占比达到了98.1%,同比增长33.9%。与央企合作中,民营企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订单延伸产业链,依托技术攻关,搭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做强做大,为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个区域的民营经济要发展,营商环境尤为关键。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剖析了重庆、贵阳和合肥三座城市成功的发展模式。他提出,这些城市借助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政策扶持和产业基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杨成长在调研中发现,辽宁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自然资源丰富。如果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营商环境改革,优化政府治理理念,充分发挥经营主体作用,完全能构建适合辽宁现代化需要的产业体系。

“显然,要想构建切实可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只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还远远不够,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杨成长看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一方面要梳理重点产业合作项目,立足区位优势、禀赋条件、竞争优势,推进特色产业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量级产业链;另一方面,要联动相关部门,共同构建适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营商环境,从企业视角出发,聚焦地方相关部门能切实触达的改革领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成本、社会成本,提升加快构建现代化营商环境的速度。

民建中央企业委员会委员、沈阳昂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久宏也认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构建适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营商环境。他建议,从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等全方位完善提升,满足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需求,聚资源、强服务、搭平台、做链接,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高质量园区,以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为中心,服务于数字经济相关企业的集聚与发展,以助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友好环境,是当前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调研组此前的深入调研与探讨,不难发现,民营经济的活力与潜力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力量。

“辽宁应继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构建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要注重特色产业集聚,打造重量级产业链,并联动相关部门,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赵久宏表示,只有共同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激发经营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推动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新突破。

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 激活民营经济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要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联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辽宁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剑介绍,辽宁是东北唯一的陆海双重通道,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拥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地缘优势,是东北地区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同时,辽宁还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网,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最发达地区之一。

“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将为东北地区的开放发展注入新活力。”张剑表示,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将深化与日韩等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辽宁通过开放集聚各种创新要素,塑造创新发展新动力。在推进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打造绿色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背景下,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将有助于培育低碳绿色发展新动能。

“如今,随着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东北地区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机制改革创新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凭借独特的东北亚区位优势,海洋经济的合作无疑会给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东北亚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具想象力的拓展空间。”张剑说。

“辽宁可以发挥枢纽链接作用,将沈阳打造为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制造业合作、服务业合作方面建设重要载体。”杨成长提出了对辽宁发展东北亚经济枢纽的看法:依据辽宁省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这一目标定位,用好日本、韩国产业优势,加强在精密电子、高端制造、钢铁、冶金、石化等传统产业以及电动汽车、汽车电池等产业领域与日韩的交流合作,并为企业提供工业设计、科研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辽宁丰富的海洋资源也是辽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时代,海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辽宁通过以海洋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民建大连市委会副主委、大连海事大学教授黄庆波表示,需要把海洋经济的大门开得更大。

黄庆波认为,畅通东北地区陆海通道、远程驱动合作开发基地能源资源,对“一带一路”建设、振兴东北、助推辽宁开发开放实现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切实解决过境运输便利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机遇不断涌现的同时,目前东北亚海洋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如此,与会嘉宾依然广泛看好东北亚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的前景。

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创新 开启新质生产力新篇章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众多共和国工业史“第一”见证了辽宁这片热土的荣光,“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称号是辽宁厚重积淀的历史荣耀。

迎着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曙光,辽宁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和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工业振兴新突破。

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2024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辽宁先后新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120个、新建省级中试基地14家等,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55.5%,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8%,组建9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优化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遴选高水平人才和团队1047个。这一串串亮眼的数字,正是辽宁科技创新、增“智”提“质”的生动实践。

作为省会城市,沈阳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全省多数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于此,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近年来,沈阳积极抢占未来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的竞争制高点,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注入新动能。

新,意味着广阔机遇,昭示着无限潜力,同样也是企业抢占先机、制胜未来的突破口。在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依赖制度驱动。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坚定了广大民营企业的决心和信心,极大地激发了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民营企业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创新和创造大量就业的积极要素。”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信息咨询处处长宋烜懿在论坛现场分享了她对增强辽宁科创的所思所想。她认为,专精特新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也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制胜之道。发展这类企业,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扶持。辽宁想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目标导向,稳妥施策,进一步增强专精特新相关企业竞争力。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中国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书写着工业振兴的新篇章。从实验室里的科研突破,到生产线上的智能升级,从各地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到广大民营企业的活力迸发,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力。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要义,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重在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民建中央企业委员会副主任、民建福建省直工委主委陈国平从数字技术融合应用的角度阐述了他的看法,“以数据开发利用为引擎促使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山海虽广,却关不住辽宁人民追求创新、追求发展的坚定步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本届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也将助力辽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用科技创新的力量,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辽沈大地,百业正新,未来可期!

2024-09-25 本报记者 陈姝延 王金晶 通讯员 罗锋 秦月 ——2024年中国(辽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052.html 1 山海关不住辽沈百业新 68,05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