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栉风沐雨,五年春华秋实;五年风雨兼程路,五年同心谱华章。
十三届全国政协走过的五年历程,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首次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制定《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为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回望十三届全国政协的五年,千条心、万条心、连成一条心,以共同目标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大团结大联合画出最大同心圆,以协商民主凝聚强大正能量,以改革创新激发工作新活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忠实履职、硕果累累。
▶▶▶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协工作血脉之中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这样强调。
坚定不移把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贯穿十三届全国政协工作的肌体血脉,是全国政协和全体政协委员担负的光荣使命。
十三届全国政协履职之初,一场人民政协历史上罕见的学习研讨活动便已拉开帷幕。
2019年3月27日下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小组第3组第一季度学习座谈会正在举行,委员们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进行学习交流。在全国政协,这样的学习小组有11个。这些学习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学习座谈会,从2019年成立到2022年底,会议累计召开了176次。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研讨活动,到党史学习教育,再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制度在坚持中不断完善发展,持续引领广大委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政协党的建设,发挥各级政协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2018年6月22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全国政协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为什么要加强政协党的建设,强调要充分肯定成绩、清醒认识不足,并提出了加强政协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这场人民政协历史上首次召开的党建会议,既是一次党建工作的座谈会,也是一次新时代政协工作的推进会;既是经验交流会,也是一次动员部署会。”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谢茹有感而发,“人民政协要画出最大同心圆,首先要定牢圆心:圆心牢了,同心圆才能不偏不倚、越画越大。这个‘圆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把这个圆心牢牢守住,把包容的多样性半径尽量拉长,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十三届全国政协期间,人民政协党的制度建设脚步明显加快。截至2022年初,全国政协新制定修订12项党建工作制度,规范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具体规定之细前所未有。如,成立全国政协党建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会议研究党建工作,落实全国政协党组工作部署,协调机关党组、专委会分党组开展党建工作;建立健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向党中央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在常委会会议开幕前召开党员常委会议等一系列党建工作机制等。
这让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是空洞的,而是具象的。特别是在重大会议活动、视察考察调研中,普遍建立临时党支部并开展组织生活,结合日常工作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已成常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成为各项履职活动中一以贯之的导向,与委员谈心谈话日益深入,谈出了思想、谈出了信任、谈出了共识,增进了政协组织的团结。
▶▶▶不断提升强化政协履职能力和水平
50个视察团、44个考察团、其中41个党外委员视察团;19位全国政协领导同志59次率团视察、考察;累计参加视察、考察活动的委员1772人次;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报送13份视察报告、4份考察报告……这是十三届全国政协五年视察考察工作的数据。
如果把十三届全国政协开局以来修订的制度文件列个条目,看上去会感觉密密麻麻。自政协章程修订开始,除了修订提案工作条例外,全国政协还修订了全体会议工作规则、常委会工作规则、委员履职工作规则、主席会议工作规则、秘书长会议工作规则、加强和改进调研工作实施办法、委员视察考察工作条例、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专门委员会通则……这让履职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
五年来,委员们把作业写在了中华大地上、写到了界别群众的认可里。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需要探索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和实践机制。于是,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看到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动作”:
聚焦重大历史节点,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组织全国政协“学习百年党史,增进‘四个认同’”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团赴江西、贵州视察;紧扣“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组织全国政协委员赴福建、云南、贵州考察,等等。
深化对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理解认识——围绕“坚定‘四个自信’,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赴湖北视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委员赴云南视察;围绕“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助推脱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分别组织委员赴四川、青海视察,等等。
紧扣首要任务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围绕“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分别组织委员赴广东、北京、贵州、重庆等地视察,等等。
紧扣增进民生福祉,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力量——围绕“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建设高素质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情况”“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分别组织委员赴甘肃、陕西、四川等地视察,等等。
……
“窥一斑而知全豹”。曾担任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的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郭卫民这样总结,“五年来,全国政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的精神,着力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努力创新协商形式,提升协商民主的效能,在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强化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在开拓创新中持续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强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
这些重要批示,为新时代人民政协推进工作创新、提升履职实效指明了方向。这是人民政协勇于创新的五年,十三届全国政协为此做了大量富有创新意味和积极效果的探索与实践。
十三届全国政协伊始,全国政协领导同志就提出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委员联系、开展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要求的重要举措,创立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突出网的优势、远的特点、议的功能,为委员不受时空限制履职创造条件。2018年5月,全国政协办公厅启动建设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并于当年8月底正式上线。依托这一平台,人民政协不断创新履职方式,让政协委员思想永远在线、智慧时刻连线、联系永不断线。这一创新也成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开拓协商民主渠道和平台的一项重要举措。
量子通信专家潘建伟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委员、“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委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元喜委员、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委员……2019年5月14日,近百名院士委员集体出席全国政协“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协商会,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出谋划策、贡献智慧,生动彰显出人民政协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探索创新。
修订实施了委员履职工作规则,进行委员履职情况统计,建立委员履职档案、常委提交履职报告制度;建立委员分批次列席常委会会议等制度机制;设立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先后三次表彰获奖委员60人。
着力提高提案质量,完善提案办理协商、重点提案督办制度,评选表彰全国政协70年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
“越是重大的历史节点,越需要集智聚力、携手奋进;越是发展的关键期,越需要汇聚人心、众志成城。”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告诉记者,“我曾在2021年5月有幸参加全国政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协商会,并罕见的在会上发言了三次。”在钱学明看来,政协的一系列创新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协商议政质量,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很多都转化为政策举措,有力地推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政协委员们在充满真知灼见的观点碰撞中,实现着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的双向发力。
创新,是政协事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强大动力、制胜法宝。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人民政协必将不断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广泛汇聚人心和力量,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李元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