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侗族作家杨仕芳创作、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新声》在中国文学馆举办了作品研讨会。作品以苗族妇女梁足英的口吻,讲述了桂黔交界的深山苗寨乌英村开办夜校班,以新编苗歌、古诗词苗语新绎等创意方式帮助苗族妇女学习普通话的感人故事。同时也反映出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我到了上学念书的年龄,阿爸却从没有跟我说过上学的事,他像是忘了他的女儿已经七岁了……在村里不只是我不能读书,而是所有的女娃都不能读。村里人常在嘴边挂着这么一句话:“狗不耕田,女不读书。”我不喜欢这句话。
——《新声》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是一个一村跨两省的特殊村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以及过去“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寨子里的女性没条件读书,只能在家干农活。
今年50岁的梁足英就是其中之一。在人生的前40多年里,她不会讲普通话,也不识字,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乡镇集市。2017年起,开始尝试种植百香果、桃树、红薯的梁足英由于没有文化,无法与外界沟通,产业发展很不顺利。
2019年,偶然看到放假回家的侄女在火塘边教70岁的奶奶学说普通话,让梁足英也燃起对学习文化、学习普通话的渴望。于是,家里的火塘成了她最初的课堂,侄女成了她的第一位老师。然而,随着侄女开学,老师没有了。之前本来就没记牢的汉字,很快也都忘掉了。这让梁足英的学习之路再次陷入困境。
“我在乌英妇女们身上不仅看到了她们与生俱来的良善,也看到了这个时代在她们身上折射出来的光泽。”《新声》的作者杨仕芳在分享自己的创作感悟时谈到,正是因为看到了当下乡村妇女生命的觉醒,他决定要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这些抵达新时代的众声。
“我们听不懂山外人的话,山外人也听不懂我们的话,相互交流就成了问题,这个问题连我们这帮妇女都意识到了。这些年,每年都有驻村工作队队员来到村里,有的会说苗语,能够跟我们相互沟通;而有些不是本地人,压根就听不懂苗语,他们说什么我们听不懂,我们说什么他们也听不懂,明明就站在面前,却像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中间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
——《新声》
在乌英这个深山苗寨里,像梁足英这样的妇女还有很多。一方面,她们渴望接触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又苦于不会说普通话、没有文化,缺乏可以连接外界的桥梁。也正是因此,乌英奔小康的步伐被拖住了。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在当年红红火火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之际,在遥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显得尤为重要。为此,2019年,柳州市委领导先后多次带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调研,提出“双语双向”助推脱贫攻坚方案,由柳州市民宗委负责组织牵头,以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试点,开展“双语双向”培训活动。
从2020年3月起,在当地统战部、妇联等部门以及结对帮扶的广东省廉江市的支持下,乌英苗寨长期开办“我教妈妈讲普通话”“双语双向”培训班。梁足英和她的姐妹们走进夜校课堂,成为一名“大”学生,圆了读书梦。
四年多来,培训班举办了1000多期。乌英村的妇女们一起学习知识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发展乡村产业,在乡村振兴路上撑起“半边天”。梁足英说:“以前不识字,不懂交流,看到有外人来都要绕道走,更别说去县城了。现在我们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交更多的朋友,做更多的事情。”
如今,乌英妇女从不会说普通话到能进行日常交流,再到会用诗歌表达生活,终于发出了自己的“新声”。她们不仅与外界交流的意愿、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了振兴乡村的能力和信心。与此同时,驻村干部向当地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提高了向基层宣讲政策和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干部与群众间用普通话和民族语言沟通交流顺畅和谐的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脱贫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老师接着解释说,“这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我们坐在下面认真听讲,对后半句听得不太明白。老师看着我们迷茫的样子,说:“苗寨里的人,无论是广西的,还是贵州的,大家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努力把我们这个美丽的苗寨建设好。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新声》
随着掌握普通话、学会写汉字,越来越多像梁足英这样的妇女开始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了解这个新时代。而这也正是《新声》所要传递出的时代意义。
研讨会上,专家高度赞扬了《新声》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展现学好普通话在传承民族文化、乡村振兴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新声》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小切口却打通了大世界。”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彭学明表示,书里的一个个故事非常生动,有骨有肉。乌英苗寨妇女学普通话学知识,驻村干部学苗语,双向奔赴,展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和群众同频、同声、同步、同心。
在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石一宁看来,“新声”实际上是多声,是嘴唇说出的语言,是普通话,也是生活的、心灵的、灵魂的、精神的“新声”。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普通话、学会普通话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语言共同体的一种建设和巩固。”石一宁说,乌英苗寨的苗族妇女们读书认字实际上也是心灵、灵魂、精神在发生剧变,是从没有文化、任凭命运摆布走向有知有识、有自觉性、主动性和主体性,从一个“旧人”走向“新人”,走向“现代人”。“她们不仅嘴里发出了新声,心里也获得新生。她们是在心灵上、灵魂上、精神上获得了新生的人。”
《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则认为,《新声》让人看到了语言学习与精神成长的关系,看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建设、社会进步的关系。“中华文化的深厚、多彩来自多民族语言元素的交流融合,各民族间的沟通协调对于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人民团结和文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