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

共享阅读之美

——政协委员谈阅读活动

本报记者 谢颖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15日   第 12 版)

编者按:

近年来,走进图书馆、书店等阅读和文化空间,抑或漫步云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书香氤氲,掀起了读书的热潮,也绘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阅读风景。本报记者采访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讲述他们在阅读活动中的所感所思。

陈彦: 用好作品回馈社会的关注

“我们可以把触角伸得无限长,也可以博采万花丛中的花蜜,但也须明白,再锦绣灿烂的文学华袍,披在自己身上就未必时尚、现代并华贵了。我们得剪裁好适合自己穿的衣服,合身、舒服、自在就好。”4月27日,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面对热情的读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娓娓道来。

这一天,《陈彦文集》首发式在此举行,同时也是一场“以书会友”的盛会——陈彦与众多专家、读者面对面分享、交流,共同探讨文学创作之路。

“家乡一个叫马华的青年,当天坐着轮椅来到了现场。他说他是我的读者,也提了问题。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书写的笔特别沉重。”作为一名作家,陈彦参加过很多次与读者互动对话的阅读活动,“感动”,常常触及他的心头。“类似的对话,尤其是在对方细读了文本后的提问,让我常常很感慨、感奋。我想那一刻,油然而生的就是书写的责任。我们需要更努力地把作品写好,以回馈社会的关注与阅读。”陈彦说。

不久前,陈彦还去了深圳参加读书活动,深深感受到那里浓厚的阅读氛围。“一个在改革开放之初只身闯深圳的老乡说,深圳人那时就比较注重读书,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打开自己的奋斗领域。现在深圳整个城市有上千座图书馆,形成了一些非常宝贵的全民阅读的经验,这是很了不起的。”在陈彦看来,阅读活动是一种必要的推动阅读的形式,有助于形成一种阅读氛围,一个阅读磁场。“如何为读者提供便利的阅读条件?其中离读者近很重要,就像跑步这项运动最简单,参与的人也会多,因为你随时随地就能跑起来。”陈彦希望,一方面,阅读活动和公共阅读空间能够更为便捷,融入人们生活之中,使其能够通过便利的阅读体验收获不经意间的美好,进而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培养阅读习惯不能“急行军”,举行阅读活动也要有可持续机制,让阅读变得自然而然起来。

在与读者的交流中,陈彦清晰感受到真正阅读后的视野与精神气质。“一个没有培养起阅读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耕读传家’是一个很好的词,甚至有抛弃功利的意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我们祖先对读书很透彻的理解。读书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实与未来,让更多的人‘开卷有益’。”陈彦说。

顾青:

让深度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繁华热闹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有一处典雅朴素之所在,这便是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书店。走进书店,随处可见丰富的图书、认真的读者,让人的心不由静下来。这里几乎每周都会举办阅读活动,名家讲座更是拥有不少粉丝。“汉译名著的前世今生”“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走进柏拉图的精神世界”……从图书出发,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与读者面对面,分享自己的精深思考。

在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看来,出版社要与读者经常“见面”,通过图书以及线下线上的各种活动,成为彼此熟悉的朋友。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商务印书馆在2024“读者开放日”开幕式上正式发布了“深度阅读推荐书目”。书目包含52种图书,未来还将每周推出一本深度好书。对此,顾青表示,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11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全民阅读”到“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再到“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社会各界对全民阅读活动的需求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深度阅读的内涵,顾青如此阐释:第一要提倡经典阅读,经典是人类知识生产的精华所在,人类的进步就是依托这些知识精华;第二要提倡完整阅读,每部经典都有自己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对体系和方法的掌握比结论更重要;第三要提倡问题阅读,带着问题阅读,带着思考阅读;第四要提倡动笔阅读,归纳图书精华,把自己的思考、心得写下来,是对所获知识的确认,更是举一反三和创新的起点;第五要提倡自主阅读,主动找书读书,按照兴趣、按照需要去读,日积月累。“我们希望与更多的读者一起,与好书相遇,能够自己读、整本书阅读、有系统地阅读、带着思考阅读,让深度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顾青说。

陈红彦:

创新形式推动全民阅读、青年阅读

对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来说,每天与古籍、读者打交道,是一件乐此不疲的事。通过举办精彩的展览,让观众看到了古人写出来的、古人曾经读过的书;举办中国典籍与文化、文津讲坛等系列讲座,形成让“大家”告诉大家的导读式读书交流……在她眼里,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是公民终身教育的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何更好地在全民阅读中发挥作用,便成为图书馆人的责任担当。

新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服务读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古人读书的不便利相比,现在阅读的藩篱被拆除,可以无处不在,不仅纸质书籍实现丰富的供给,讲座、展览、戏剧、研学等相关活动也成为推广阅读的有效形式。”陈红彦告诉记者,如今展览、讲座从只能面对面听、现场看,增加了云端、回放、沉浸式参与等多种方式,其体验感、获得感对广大青年读者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2018年起,陈红彦团队的年轻人将古籍的故事、古人的诗词人生以音频的方式推出,获得读者的关注。此外,还把甲骨文嵌入游戏、把古籍中的福推送给春节的手机屏幕,把神话做成知识库……陈红彦表示,图书馆在如何通过不同活动形式把读书嵌入生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上可以创新形式,主动作为,培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阅读的兴趣。

“图书馆还可以成为人与书之间的媒介”,陈红彦说,国家图书馆每年一次文津图书奖的评选活动,选出优秀图书推送给读者,正是图书馆推广阅读的方式;而组织专家撰写的导读书籍《中华百部经典》、遴选的经典《国学基本典籍丛书》,以及不断丰富的数字资源更是尽力衔接文化传承和读者学习的需求。

新时代,阅读传承的手段、渠道越来越丰富,让读者的多元需求得到满足,也让文化基因得到传承。在陈红彦看来,当读书成为生活方式后,会自然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让人间烟火与诗和远方一起扮美我们的生活。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路途中,图书馆人任重道远。

2024-05-15 本报记者 谢颖 ——政协委员谈阅读活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809.html 1 共享阅读之美 61,80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