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在三河口中学教书的高晓声被借调到菌肥厂担任技术员,两个单位一河之隔,有桥相通,时不时有三河口中学的师生与高晓声相遇。
在此的前几年,高晓声因病动过手术,被拿去了两根肋骨,因此攀高爬下的一些体力活不能胜任。军队复员干部吴乃文进菌肥厂新任厂长,并不认识高晓声,看到有人坐在长椅上,指挥着小伙子搭架子,不分青红皂白就说:“嗨,你这个人,怎么别人在干活,你却坐着,脚酸的吧?看戏啊?”架子上一个小伙子回话说:“嗨,你是谁啊?这是我们高老师高晓声,是菌肥厂的技术员。”吴乃文听说是技术员,脸色缓和多了,打了声招呼,就去厂办公室报到了。
一小时后,吴乃文和厂里技术科杨科长来到了搭架子房间,对高晓声说:“高老师,刚好有一件事要请教你的,老杨做的一级试管菌种培养,连续6次失败了,你去帮看看吧?”高晓声心里明白,这是厂长来摸底呢,自己只是挂了技术员的头衔,实际是来劳动的,技术的事轮不上过问的,但总还是有数的,于是轻描淡写地问:“用什么做培养基的?”杨科长捧上铝罐说:“呐,用这个做琼脂培养基。”高晓声接过,皱着眉头观察,伸出手指沾了沾,往口中品品味道,便问:“杨科长,这培养基用的原料水,是哪里来的?”杨科长说:“井水啊,井水比河水清。”
高晓声摇摇头说:“咳!问题就在这里啊。这九二O菌株繁殖需要的pH值是6.5~7.0之间,中性偏酸;而井水肯定偏碱性,咱们苏南这边的井水,恐怕得超过7.5,高的能达到8.0。这是一个最普通的常识问题,却又最容易被忽略,正是6次失败而又摸不着门的缘故啊。”杨科长一拍脑门说:“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赶紧去技术科,分析这个培养基的用水。”
果然,一级试管菌种培养很快获得了成功。高晓声也因此被正式请进了菌肥厂技术科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