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文化是以历史文献所记载的、考古发现相佐证的、由黄帝以及同时代相关族群共同创造与建构的文化。广而言之,黄帝文化甚至包含了黄帝后裔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讲,以黄帝主体为代表的中华姓氏,也是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形成了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特殊文化现象。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
司马迁在《史记》的首篇《五帝本纪》中,以黄帝拉开了中国历史的大幕,还有黄帝的儿子昌意之子颛顼,黄帝儿子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帝喾,以及属于黄帝-帝喾族系的帝尧,属于黄帝-颛顼族系的帝舜。这样,在《史记》的首篇中,就架构起了以黄帝为祖根的黄帝族系。黄帝-颛顼族系包括夏、秦,黄帝-帝喾族系包括商、周、汉。少数族群,如荆楚、东越、勾践、匈奴,也都属于黄帝-颛顼族系中的“苗裔”,这样就建构起了以黄帝为根脉的民族共同体。
中国历史上的族群之争,实际上就成为中华民族内部的“兄弟之争”。以黄帝为根脉的族系内部以各种方式的交汇融合,形成了具有文化共同意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黄帝文化所具有的“根脉”特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这一庞大群体的重要的代表性符号,也成为中华人文始祖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
黄帝文化是中华姓氏的主体
中华姓氏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国语·晋语》记载:“凡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虽然黄帝十二姓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女字旁的古姓如姬,以及姜、姒等姓似与母系崇拜有关,由姓的“别婚姻”,到氏的“分贵贱”,经过长期的演变,到汉代时姓氏已成为融为一体的称谓。据研究,古今使用过的汉字姓氏有23813个,但当今真正常用的姓氏只有3000多个。中华姓氏的数量总体不算太多,但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折射与反映。
“黄帝主体”的现象,在中华姓氏中也有较多的体现。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姓氏文献,以《世本》和《元和姓纂》为代表,前者收录姓氏145个,其中出自黄帝的姓氏占比75.9%,出自炎帝的姓氏占比20.7%,出自东夷的姓氏占比3.4%;后者收录姓氏1714个,出自黄帝的姓氏占比高达86%,出自炎帝者占11%,出自伏羲及其他源头者占3%。在当今以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序的前100大姓中,出自黄帝的姓氏占86%,出自炎帝的姓氏占13%,出自伏羲的姓氏占1%;在300大姓中,出自黄帝的姓氏占90%,出自炎帝的姓氏占8.1%,其他来源的姓氏占1.9%。中华姓氏大多植根于黄帝,以黄帝为主体是中华姓氏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凝聚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和特殊符号。
黄帝文化是凝聚海内外华人的纽带
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群体中的代表,河南新郑、灵宝,陕西黄陵,河北涿鹿,山东曲阜,浙江缙云等地,都留下了大量的黄帝遗存,为海内外华夏儿女怀念追思黄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史记》《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等重要文献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并在地方文献中得到了反复的认同,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新郑的说法是主流观点。新郑市区有轩辕祠和“轩辕故里碑”,“黄帝见大隗于具茨”的具茨山,还有风后顶、洪堤、轩辕避暑洞、饮马泉、黄帝口等与黄帝相关的大量史迹传说,均在新郑。尤其是具茨山岩画的发现,不但为中原岩画树立了标杆,也为研究黄帝文化开辟了新领域、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新郑裴李岗遗址、唐户遗址,郑州西山遗址、大河村遗址的考古发现,为研究黄帝时代和前黄帝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正是因为如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先秦史学会等国内权威学术机构,先后在新郑举办了黄帝文化的研讨会,对新郑黄帝故里的学术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新郑民间长期有“三月三,拜轩辕”的文化传统,上世纪90年代新郑市连续举办了炎黄文化节。2000年,河南省旅游局在新郑举办了“中华民族子孙龙禧千年黄帝故里寻根拜祖大典”,海外华人专门组成了18个拜祖团,参加相关的活动。新世纪之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郑州市政府等先后主办了每年的拜祖大典。2006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正式升格为省级主办,成为祭拜中华人文始祖的重大文化活动,海外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代表踊跃参加,追思黄帝的丰功伟绩。
河南是姓氏根亲文化大省,前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和部分源头在河南。从1981年开始,海外华侨华人与港澳台同胞主动到“老家河南”寻根拜祖,他们组团到河南不仅要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还要到自己姓氏的祖地寻根拜祖,甚至投资兴业,可以说,“老家河南”“根在中原”已成为河南重要的文化名片。河南已成为全球华人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黄帝文化已成为连接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
(作者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