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与代表委员深入交流、共商国是。谈成就、论形势、讲对策、提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战略思维和前瞻视野,指引未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四个字发人深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均不同,产业发展方向也不同。比如,“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信息产业占比较高;“长三角”作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以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居全国领先地位。因此,各地各部门不能单凭一腔热情、一哄而上,而要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统筹处理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作出部署: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政协界别联组会上,强调要以“改革的思路”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破解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聚焦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如何看待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考验着历史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念。满怀信心,保持定力,对于我们认识经济形势、应对困难挑战,继续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两会”明确的各项发展任务,就是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体系融合、协同发展,自主可控、开放创新,企业主体、市场机制,前瞻布局、高端引领”的发展原则。推动政策体系、金融支撑、创新资源的有机协同,坚持推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有机融合、与未来产业有机融合,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以及区域协同推进。
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发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同时,坚持高水平的开放发展,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产业体系,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关键领域竞争优势。
推进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在技术迭代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瞄准未来前沿领域、颠覆性技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瞄准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四链”一体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先发优势,高端引领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四链”融合本质上是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金融服务机构等各方力量协同配合,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形成的创新生态。“四链”融合归根结底是生产要素必须按照现代市场机制来进行有效配置。“四链”融合的实质是知识、技术、能力、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的加快集聚并实现共享互联互通。
通过“四链融合”,构筑包含“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环节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打造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服务机构等主体高效协同,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集聚融通的产业创新生态,促进各类主体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形成高效运转的科创产业“加速器”“孵化器”“倍增器”。推动“四链”间政策有机衔接、各类主体有效协同,实现要素有序流动、政策同向发力,以良好环境推动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优质人才“双向奔赴”,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联动发展,增强产业链韧性、竞争力和丰富度。
关键一年,承前启后。战鼓催征,时不我待。蓝图既定,实干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的一段话意涵深远:“只要看到我们是在往前走着,就要保持定力。而且,不要光批评、指手画脚,而是真正行动起来、干起来。”这就是号召大家抓住机遇、脚踏实地,雷厉风行、敢做善为,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稳步实现既定战略目标。
我们要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统筹处理好“专与博”“质与量”“当前与长远”“界别内与界别外”“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等关系,以实干书写委员担当。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切、百姓关注、个人研究关注的选题,察实情、谋实策、办实事。心怀“国之大者”,情系“民之要者”,积极对外发声,扩大溢出效应,专业报国、服务为民,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的新形象新风采。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