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菡娟)全球气候变化会给青藏高原带来哪些变化?又该如何应对?今年的青海省“两会”上,青海省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委长江科学院西宁分院副院长张永建议,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新样板。
青海素有“江河之源、中华水塔”的美誉,既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又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系统治理。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出境水量呈增加趋势,枯水期径流占全年径流的比例有增加趋势,平均增加0.2%~10%。
“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必将通过河道传输转移到下游,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都凸显了青海作为‘中华水塔’的重要性和所担负的‘源头责任’。”张永告诉记者。
但让张永比较担心的是,青海省处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小幅度的气候变化就可能对全省乃至全国生态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变暖现象明显早于我国其他地区及全球,气温的变暖幅度是同期全球平均值的2倍,达到每10年0.3~0.4℃,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让张永记忆深刻的是,2023年8月18日,长江上游通天河直门达段发生了1965年建站以来最强洪水,达4000m/s。
“气候变化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立足青海看全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始终把生态保护与修复放在首位。”张永说。
为此张永建议,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生态屏障功能的综合作用。开展针对冰川退缩、冻土退化、湖泊扩张、草地质量和湿地功能下降等引起的生态问题的深入研究。研发因地制宜的保护与发展关键技术,并开展示范与应用。
“同时要推进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议结合青海省地理区位特征和生态功能定位,打造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新样板,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文化旅游’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并主动参与青藏高原极地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建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数据链。”张永说。
张永还认为青海省应抓住机遇加快气候适宜区生态环境建设。利用气候变暖变湿的特点,以水定地、以草定畜调整区域农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提高农牧产量和品质。
“积极探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以机制、队伍、资金为保障,努力在新的一轮山水工程实践中为美丽中国作出青海贡献。”张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