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陈两固代表:

青年“遇”茶,让产业“后继有人”

本报记者 徐金玉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19日   第 11 版)

每到采茶季,铁观音发源地——福建省安溪县都是一派忙碌景象,已事茶近40载的泉州市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陈两固,更是在“白+黑”的节奏中,手捧出一缕缕茶香。

可他在制茶时却关注到一个现象:那些在茶园或茶厂的一线工作者,几乎都“上了一定年纪”,很少从中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目前,从事茶树种植、茶园管理和茶叶初制的一般是50岁以上的劳动力,甚至70多岁的老人还负责种植和管理着茶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无形中会使得茶叶种植及制作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陈两固说。

日前,在福建省泉州市“两会”现场,陈两固讲起的这一担忧,引发不少茶界人士的共鸣。

“我做了一些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重的。以安溪茶学院为例,该校茶学专业毕业生每年约160人,就业涉茶岗位的人数仅占55%,且省外生源不少返乡就业,其余的毕业生难以满足泉州本地茶业人才需求。再加上采茶、制茶等工种在多数人认知中属于体力劳动,工资相对不高,缺乏职业前景,报考涉茶职校的学生呈下降趋势。”陈两固说。

为此,他建议泉州市相关部门能够在茶教育领域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如制定人才补贴政策,进一步向茶专业人才倾斜,更好引导茶专业毕业生留在当地。同时强化政企联动,探索建立管培生制度,给予茶专业毕业生一定的薪资报酬和人文关怀,让各茶企重视员工培训与在职教育,通过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茶学院、涉茶职校也要投入更多心力,做好解读和指导工作。比如,招生前召开专业推介会,由在读生或毕业生介绍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让考生对茶专业有更清晰的认知,初步建立茶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等。”陈两固说。

在他看来,茶产业需要年轻血液,而年轻人若能深耕茶行业,无论是在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加工还是茶文化推广领域,都大有可为。以他最熟悉的制茶环节而言,若能学懂学精,生产出市场认可的优质茶品,或是结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制作出更符合青年市场的特色茶品,都会迎来值得期待的发展前景。

“当然,这需要年轻人沉下心来去摸索、去实践,真正扎根在一线。”陈两固坦言,自己也是在20岁左右开始学茶。初学时技术不熟练,炒好的茶拉到集市上去卖,无人问津。可他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向周围的茶农请教,自己边学边悟,在一次次的不成功中吸取经验、教训,直到做出自己满意、市场认可的好茶。

如今,作为制茶大师的陈两固总是分享这“手艺”的关键——实践出真知。“最重要的还是动手去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去体悟每道工序的奥秘。例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温湿度都会影响制茶环节。不亲自上手炒,读再多的书,也很难炒出一泡好茶。”

而制茶,只是年轻人融入茶产业发展浪潮的一条路径。“茶园的科学管理、茶技术的研发、茶品牌的宣传、茶产品的营销、茶旅游的打造乃至茶文化的推广,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尤其年轻人对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等更加熟悉和了解,他们可以发挥专业特色、凸显青年视角,给传统茶行业带来更多活力,让茶‘破圈’,走向更多大众,甚至走向世界。”陈两固说。

2023年,陈两固作为铁观音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曾到访菲律宾等国家推广中国茶文化,也有一些外国友人来到他的茶园考察,了解安溪铁观音的历史和制作技艺,并将铁观音作为茶礼带给他们的亲友分享。

“当前,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已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含铁观音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前泉州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茶文化的海内外推广,同样可以成为年轻人施展才华的舞台。希望更多年轻人可以从中寻找机遇,与茶结缘,助力乡村振兴,在茶产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陈两固说。

2024-01-19 本报记者 徐金玉 陈两固代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6164.html 1 青年“遇”茶,让产业“后继有人” 56,16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