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

朱援:我的社情民意信息故事

通讯员 魏思怡 李珈锐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09日   第 08 版)

朱 援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特邀信息员”,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教授

“家乡,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一双运动鞋,一身运动服,一个黑色双肩包,无论是在布鲁克林的唐人街上,还是在内蒙古大学的校园里,朱援,朴素如常。

2018年,朱援从美国纽约大学交通规划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那时,呼和浩特已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十大“堵城”。万通路是呼和浩特市东南部滨河片区南北向主干路之一,随着城市发展,南二环地面段“物理隔离”这一瓶颈多年未能突破。为了实现南北贯通,呼和浩特启动万通路下穿南二环工程项目。而在市规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朱援谈到了交通道路优化的重要意义。他提出,将万通路下穿南二环快速路工程原双向四车道改建为双向六车道,保证车辆正常流通,这一建议很快被相关部门采纳。2023年11月底,万通路双向六车道下穿南二环工程正式通车。

今年元旦过后,家住银河南街的肖先生改变了原来的上班路线,每天驾车沿万通路穿行城市。在他的眼里,“这条路又平又宽,不仅节省了出行时间,也预防了交通事故。”

改善交通,既要打通“大动脉”,也要畅通“小血管”。一直以来,呼和浩特海拉尔高架兴安路至西二环路段通行利用率不高,针对“桥上车很少,桥下车如龙”等问题,朱援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联组讨论上建议,在原有新增2匝道的基础上,建议新增呼伦贝尔北路西下匝道,有效疏解兴安北路西下匝道的交通压力。这一建议不仅与中心大局“合拍”,更与群众利益“同向”。新增匝道工程在后续建设时增设了2条下行匝道和2条上行匝道,成功解决海拉尔高架西二环路至兴安路9公里区段内“无上下行匝道”问题。

从留美读博到回国发展,从大学教授到政协委员,朱援始终觉得,“人在哪里能最大程度实现人生抱负?对我来说,家乡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在朱援的手机里,专门有个社情民意信息备忘录。日常工作和出行当中,发现值得提出的问题时,朱援习惯性地立刻记录题目,以备使用。他说:“把政协事业放在心上,把委员责任扛在肩上,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不光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还要有及时记录的习惯。只有走到、看到才能想到、记到。”

乘坐公交的朱援发现并体验到:呼和浩特中心城区公交场站的缺失,不仅增加了乘客候车与乘车的时间,还降低了公交的运营效率,特别是公交车需在较远场站进行充电,增加了额外行驶距离及充电时间。为此他想,“要是可以利用现有长途汽车站来设立中心城区场站就好了。”

参加完2023年提案督办会后,朱援一边向市公交公司负责人员了解公交发展的困难与需求,一边与司机师傅探讨场站位置等具体情况。经过调研,他撰写了社情民意信息,提出完善场站设计与周边道路的交通组织、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网等对策建议。这则信息很快获得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包钢的批示,并得到有关部门采纳。

在有心人的眼里,要想做好一件事,灵感和机会俯拾皆是。即便是专业的学术论坛,朱援也不仅仅将其只看作科研的开放共享平台,这里还是他收集社情民意信息线索的来源地。结合自治区区情,朱援把在论坛、协会与年会上同行对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向有关部门反映。2023年7月,他围绕内蒙古交通与可持续能源产业撰写了题为《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提升内蒙古可持续能源与交通产业融合水平》的社情民意信息,被自治区政协信息专报单篇采用,得到相关部门推动落实。

随着全市“两会”临近,兼有教师和政协委员双重角色的朱援更加忙碌了,修改课题报告、完善提案建议、核实数据情况……但他又从中找到了两者相互依存的关联:“这两个角色,让我既可以从专业角度对交通领域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思路,又能够通过社情民意信息等参政议政。”

认真履职自然要付出更多精力,但朱援乐在其中。回顾自己的履职足迹,如同他儿时坐在父亲的单车上穿行在呼和浩特的大街,看着那些交替闪烁的交通灯与道路上的指示牌,心里涌动的是如昔的情怀,以及无穷的动力。

2024-01-09 通讯员 魏思怡 李珈锐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5636.html 1 朱援:我的社情民意信息故事 55,63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