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故居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经过多次重建和修葺,成为千灯明清宅第之首。
站在白石楼前,一副楹联甚是大气:“春酒绿时留客醉,夜灯红处课儿书。”此联将笔者拉回顾炎武潜心读书的幼年时期。顾炎武出生于江南世家,嗣母王氏未婚守节、刚毅节烈,白天纺织、晚上读书,并以于谦、方孝孺等忠臣义士的故事教导顾炎武。对联描绘了母子朝夕相伴、涵养学识的美好场景,这段时光奠定了顾炎武深厚的学养,更对其政治态度、求实学风的形成大有裨益。
到了亭林祠,一副楹联映入眼帘:“入则孝,出则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带笔者步入顾炎武投身抗清的青年时期。1645年,清军攻陷昆山,嗣母王氏幸免于难,但却不愿苟活于世,绝食15日殉国,并留下遗训:“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暝于地下也。”王氏的忠诚气节、民族大义深深影响了顾炎武的人生观、价值观,彻底改变了顾炎武的人生轨迹。此后,顾炎武背负着国恨家仇,往来于长江南北,奔走抗清,兑现了“遗民犹有一人存”的铮铮誓言。
在正厅两楹,悬挂着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带笔者走进顾炎武游学北方的中年时期。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变卖家产,开始了北游生涯。“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顾炎武在北方游历甚广,先后到过山东、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在山东章丘,被田庄庄主谢长吉“坑骗千金”,陷入“黄培诗案”。下联中的“风雨”,意指人世间的险恶与危险。当处于人生低谷时,内心会孤独、悲凉、彷徨,这时如有故人风雨无阻、相伴左右,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此楹联张挂于清厅(轿厅)的抱柱上,非常醒目,它带我们重回顾炎武终成大儒的暮年时期。对联中的“文章老”“学问深”指的是顾炎武著述丰富、学识深厚。顾炎武一生勤于著述,对金石考古、国家典制、郡邑掌故、水利河漕等都有深入研究,完成了《日知录》三十二卷、《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卷、《肇域志》一百卷、《音学五书》三十八卷,成为一代旷世大儒,形成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宗旨和实学纲领。
走到门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楹联振聋发聩,它贯穿于顾炎武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这句传世名言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认为“国”指的是王朝,而“天下”则是指道德、风俗、文化。顾炎武深信“保天下”比“保国”更重要,入清之初,他投笔从戎,武装抗清;北游之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逐渐从“一姓之忠”的“保国”转向了“保天下”。
观故居读人生,品楹联忆先贤。“宜而子孙位业位公金母,殳于兄弟才华季虎头龙。”先生心中的大道、大任、大节、大爱,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人格风范,一直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中共昆山市委党校)